閱讀歷史 |

第八百六十一章 最大消耗鐵軌求 (第2/2頁)

加入書籤

貴的魚,比如帶魚,這個是大船去深的地方拖網撈出來的,出水就死。

有錢人吃,其他的下丘村拿來做罐頭,

“宜長,這帶魚為何出水即死?有人說它脾氣大,被捉上來後把自己氣死了,嗯!肚子氣爆了。”

朱元璋還是坐在箭樓上面看百姓在集市上買賣,他喜歡上這個位置了。

“陛下,其實是魚鰾的問題,帶魚在深水的地方,如果突然升上來,魚鰾膨脹就壞了,但是慢慢上升的話則沒問題。

使用拖網的情況,一點點提上來,裡面就有活的帶魚,可以養,不過成本太高,不如去海里捕撈。

一些大的貝類,也是用沉底拖鉤後面家網撈出來的,鉤子把貝從海底掀起,然後網過來正好裝上。”

里長這個事情清楚,其實漁船上偶爾能夠見到活著的帶魚,沒人考慮在船上養,帶回來就死了。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原來如此,咱就琢磨著嘛!一條魚咋能有那麼大的氣性海里難道沒有讓它生氣的東西一生氣就死,氣絕種了!嘿嘿嘿嘿……”

周圍的人跟著一起嘿,並且記住帶魚出水即死的緣故,不是氣的。

笑過幾聲,朱元璋看集市上很多做海鮮賣的攤子:“大船仗未打過,但撈魚就回了不少的本兒。”

“陛下,還安民心呢!沿海的百姓再不擔心倭寇。”

負責編纂兵書的徐達說另一個好處,這種大的蒸汽機船在海岸旁一過,海邊居住的百姓就感覺安穩。

自從大明水師開始擴張,朝廷允許漁船出海了,不然片板不許入海。

一個是防倭寇,漁民隨便出去,到海里會被倭寇搶,同時倭寇又能假扮成漁民。

倭寇被打得成了縮頭烏龜,走私因為內部舉報而破產,漁船便被允許下海。

沿海地區的人趕海,弄到很多貝類等海鮮,受交通條件限制,他們根本賣不出多少錢。

有錢的商人收海鮮,然後裝在馬車上運到別的地方,也就是一天的路程,幾十裡,想運到更遠的所在,海鮮變成海臭了。

遇到了大船,海邊的人把東西給大船,大船速度快,裝著拉到應天府賣。

百姓賺到錢了,船也賺到,應天府南京的百姓跟著吃到廉價的海產品。

這便是物流的作用,否則那些趕海撿到的海鮮要麼抹鹽晾曬,要麼煮熟了再晾曬,也麼就扔掉,實在是吃不完。

“瞧情形,咱大明的鋼鐵還是少,不夠用,最好處處鋪鐵軌。”

朱元璋透過徐達的一句話,想到了陸路運輸。

昨天二十二點四十就來電了,然後農家躺下了,就困,又睡了幾個小時,凌晨兩點四十爬起來碼這章的字。最近降溫,溫差變化後風大,是風把這邊一個供電器給吹脫落了。然後農家說個事情,冷的地方,遇到有一小塊一小塊雪和冰的路面,大家記得把手從兜裡拿出來,身體微微前傾,膝蓋屈著走,這樣不容易摔,即便不小心摔了也是向前摔,總比摔到後腦勺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