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工具越好越難用 (第2/2頁)

加入書籤

出來的餃子皮是中間後,周圍逐漸變薄,壓出來的厚度相等。

另一部分人去拿葫蘆,把外面的皮先打下去,切成四半,瓤掏了,放到擦絲機裡擦絲,加點鹽。

收來的蛋打到大桶裡,插入打蛋器,嗡嗡嗡就攪好了,一會兒下油鍋炒熟。

大良村的村民們看傻眼了,這都是什麼東西有自己和麵的,有自己擦絲的,打雞蛋不用筷子

朱棡見有村民盯著打蛋器,開口:“用竹子能做簡單的打蛋器吧”

“不做!”鈴兒否定:“平時不天天打雞蛋,竹子做一個就放在那裡擺著,落灰了、乾燥掉渣了,等打雞蛋再拿出來,洗的時候容易讓手扎刺,打雞蛋的時候碎在雞蛋液裡。”

鈴兒從實際出發,百姓不會天天打雞蛋的,下丘村用鋼絲做,因為需要每天處理雞蛋,包括蒸蛋糕、炸軟麻花、炒菜、包餡……

百姓一般都是煮雞蛋吃,省油,煎雞蛋要耗油的,蒸雞蛋羹又麻煩。

煮蛋最大的優勢在於方便攜帶,什麼時候想吃就什麼時候吃,出門的人揣兩個煮好的雞蛋,應急用。

“哦!”朱棡覺得有道理,不做就不做吧!

這邊做飯,工匠們分出來人手改獨輪車,準備一戶給一輛,大小他們自己分。

由於挨著兩條河,大良村的耕地多,人口跟著多,屬於大村子,一百二十戶人家。

河對岸的村子,同樣給做,別看他們屬於涿州,在朱棣眼中,涿州也是自己的,跟大同府被朱棡照看著一樣。

北平府經濟發展,必然帶動周邊,需要其他地方的資源與人力。

朝廷說不允許親王對周圍別的地方使用行政手段,也不準親王離開封地,那麼就採用經濟手段。

像涿州河對岸的巨良村,只要房山縣使勁收葫蘆條,與大良村在起名上都對抗的村子,必然努力種葫蘆。

最開始也是他們種,兩村之間隔一條河聯姻的很多。

葫蘆好種,不像果樹,需要幾年才結果,葫蘆為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給它搭架子就行,像黃瓜似的,準確地說是葡萄那樣的架子。

“鈴兒姐,葫蘆條好賣嗎”徐儀華看看朱棣,幫著問。

鈴兒也看朱棣一眼,又笑著對徐儀華說:“現在吃是最好的,做成葫蘆乾的烹飪方式受限制,一般百姓家裡不願意吃乾的。

即不能普及平民家庭,咱們可以讓它變成飯館、酒樓裡的菜。

或者對百姓宣傳如何吃乾的葫蘆條,葫蘆片其實也行,只不過條好晾曬,切片需要的晾曬場地大。

藥房願意用片,百姓自己吃著願意用條,儲存的環境不一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