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六百四十四章 供需矛盾路易尋 (第1/2頁)

加入書籤

秋日的陽光不再那般毒辣,大豆地邊,一群人上去割豆秧。

“先割一畝,等機器造好了,再用機器割一畝,看看哪個不能發芽的多。”

朱元璋飯後看地,成片的大豆全變黃了,他給的土地與這裡連起來,一眼望不到邊。

現在種地和打理需要僱傭不少人手,一部分屬於長工,一部分為短工。

耕種與收穫的時候用短工,平時維護用長工,長工選擇年輕人,會慢慢教他們識字。

“只要相差不是太大,還得用機械,節省人工,從今年開始,種子基地一律用機械。”

里長同樣看著見不到盡頭的地,這一片五萬畝,相當於五公里乘六公里那麼大。

如果用人來收,一萬個人要收上三天,再打出來豆子,清理豆秧、豆莢,十天能夠做好。

一萬尋常的百姓可不好僱,何況前面還有水田、棉花田,旁邊許多紫花地丁。

後面,即北面其他的作物、藥材、果樹、茶葉樹,加上大棚。

如此一番計算,不上裝置絕對不行,相當於佔用社會資源,僱一群人整天圍著轉,其他地方就少人工。

“西河村人手夠用?”朱元璋扭頭看馮貴,馮貴代表其他二十一個村子在旁邊等待問詢。

馮貴愣一下才反應過來是問自己,連忙回答:“陛下,咱們收割的時候累,其他時候輕鬆,尤其翻耕,大牲口夠用。

咱那邊應該在收豆子,咱呆在下丘村看情況,如果有好用的東西,明年咱就用。

二十二個村子之間,有空著的地,有樹林、竹林,不可能田地連田地。

下丘村拿出東西若成,咱們繼續開荒,尤其是收割用的,村子裡確實忙,還種著蓮花和雞頭米。”

“宜長如何說?”朱元璋再問里長。

“今年來不及幫忙收,水稻能幫,正在製作小的水稻收割機,可以進到田裡先收水稻,再等黃麻成熟後收黃麻。

大豆各村的人辛苦一下,翻耕時派機器過去,無須人來扶犁,以後各村的大牲口,看看有不好上裝置的小塊地,拿來用,要麼拉車。

也可以慢慢養著,數量多了賣給別人,裝置一時之間難以普及,主要是工匠不夠。”

里長選擇帶動整個宣城縣的村子一起做,打造農業機械化縣城。

翻地、平地、起壟、種植、收割,一律上蒸汽機,不過運輸便不合適了,沒有好的軲轆,減震效果差,用大牲口最適合。

“陛下,宜長說的辦法行。”馮貴表示支援。

“咱知道行,唉!別處還用人在前面拉著耕地,宣城縣就變得跟天下所有的地方都不一樣嘍!”

朱元璋感慨,差距太大了,有人連牲口都沒有,下丘村開始不用牲口,先麻煩,耕地得有人扶犁,關鍵速度慢,一天耕不了多少。

下丘村的耕地裝置與收割裝置一樣,一天十二個時辰作業,能耕一百多畝。

一頭牛隻能耕兩畝,多了就累得承受不住,馬如果長時間泡水田,蹄子又容易出問題。

徐達笑著出聲:“陛下所言極是,正如武器,再與北元打一次,臣有信心把所有的人和東西全留下。

前裝彈的燧發槍,如何比得上後裝彈的線膛槍?線膛槍有準星與照門,能夠瞄準。

射程又提高一大截,多虧是咱大明的武器,換到敵人手上,咱覺得仗是打不了了。”

“打不了!”朱元璋附和一句,他可不覺得面對這樣的武器採用什麼戰術能夠獲勝。

新的槍和子彈,能在六百步打死人,就是不怎麼準,隨著距離接近,準頭上升。

用原來的火銃和弓箭,與拿著新槍的敵人打,等衝到射程的時候,人都死沒了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