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3章 《朝堂議論》 (第2/3頁)

加入書籤

劉宏聞言,眉頭緊鎖,目光在眾臣間遊移,似乎在尋找著解決問題的答案。

這時,另一位年輕有為的大臣,張侍郎,挺身而出,他聲音堅定而有力,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決心:“陛下,李大人所言極是。臣以為,當此危急存亡之秋,我們應打破常規,廣開才路。揚州劉繇、荊州劉表、豫州袁紹,此三人皆為當世豪傑,手握重兵,深得民心。若能得其相助,加強司隸防線,必能大大緩解當前之困局。”

話音剛落,朝堂之上頓時議論紛紛,有的大臣點頭贊同,認為此乃權宜之計;也有大臣面露疑慮,擔心諸侯勢力坐大,反成朝廷心腹之患。

一位年長的文官,王御史,站出來反駁道:“張侍郎言之有理,然諸侯之心,難以揣測。若貿然求援,恐非長久之計。再者,我朝兵強馬壯,何不集中力量,正面迎敵,以彰顯天威?”

張侍郎聞言,微微一笑,不急不緩地反駁道:“王御史所言不差,然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當前形勢,非戰不可,但戰亦有道。若能借助諸侯之力,形成合圍之勢,則鮮卑之患可解於無形。至於諸侯之心,陛下可恩威並施,加以約束,何愁其不為我所用?”

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劉宏終於開口,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眾卿家所言,皆有道理。朕以為,當前首要之務,乃是穩定局勢,確保百姓安寧。至於如何抵禦鮮卑,還需從長計議。朕意已決,即刻派遣使者前往揚州、荊州、豫州,與劉繇、劉表、袁紹三人商議結盟之事。同時,加強司隸防線,調集全國精兵強將,準備迎戰。朕相信,只要我朝上下一心,定能度過此次難關。”

隨著劉宏的話音落下,朝堂之上響起了一片贊同之聲。大臣們紛紛表示願意為朝廷分憂解難,共同抵禦外敵入侵。一場關於國家命運的討論,就這樣在緊張而熱烈的氛圍中落下帷幕。

宦官張讓的聲音,如同夜色中的毒蛇,悄然滑入這靜謐而壓抑的氛圍中,他的言辭雖滿含諂媚,卻暗藏鋒芒。

“陛下,微臣斗膽進言,時下局勢如沸水烹油,民不聊生,四海之內,烽火連天。然則,危機之中往往孕育著轉機。兗州的曹操,智勇雙全,忠肝義膽,為朝野所敬仰;幽州的李明,更是治軍有方,威震邊疆,兩人皆是大漢之棟樑。反觀冀州的張角與青州的張曼,雖身負黃巾之名,被世人視為叛逆,但若能巧妙運用,未嘗不可成為陛下手中的利劍。”

張讓的話音未落,朝堂之上頓時譁然一片。群臣之中,有人面露驚愕,有人眉頭緊鎖,更有幾位忠直之士,怒目而視,欲出言反駁。

司徒王允,年逾古稀,白髮蒼蒼,他挺身而出,聲如洪鐘:“張讓此言差矣!曹操、李明二人,確為忠良,但豈能與賊寇相提並論?張角、張曼等黃巾餘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若放任其聯合,豈不是引狼入室,自毀長城?”

尚書令楊彪緊隨其後,言辭懇切:“陛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等身為臣子,當以社稷為重,豈可因一時之困,而行此不智之舉?應廣開才路,招賢納士,勵精圖治,方能根除禍患,重振漢室。”

張讓見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深知此計雖險,卻也是一搏之機,於是故作謙恭地拱手道:“二位大人言之有理,但陛下可曾想過,兵法有云,以毒攻毒,方能解其危難。若能巧妙駕馭張角、張曼之流,使之為我所用,不僅可平內亂,更可藉此機會,開拓疆土,揚我國威。此乃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啊!”

群臣聞言,又是一陣議論紛紛。有人贊同張讓的奇謀,認為此乃絕境逢生之策;也有人堅決反對,認為此舉無異於與虎謀皮,後患無窮。

劉宏皇帝端坐於龍椅之上,目光深邃,彷彿能洞察人心。他靜靜地聆聽著群臣的爭執,心中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