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章 頭給你打爆 (第2/2頁)

加入書籤

容易得很。

對於後世來說,造紙最麻煩的是原料和人工,而對於這個時代來說,恰恰最不缺的就是原料和人工。以現在的造紙技術來說最費時費力的是浸泡原料、原料製漿、抄紙、晾曬等這幾個步驟。

這個時代沒有化學藥劑,造紙的原料動不動就要浸泡十幾天才能泡軟。而對於朱子明來說,加快這個步驟的辦法太多太多了,如果有酸性溶液,朱子明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分解原材料。但是以目前的條件來說,什麼酸性溶液無異於痴人說夢。

那就只能用最簡單的辦法了,那就是石灰水。石灰作為建築材料,就算是竹塹城裡也遍地都是售賣的地方。而用製成的石灰水來浸泡竹條,能大大的加速分解竹條的過程。

再說原料製漿,這個就沒有好辦法了。如果有酸性溶液,那麼這一步就能直接省略了。沒有的話,還是老老實實的錘吧。不過作為過來人,最基礎的槓桿原理用上,腳踏錘瞭解一下?

朱子明準備使用的造紙工藝如果現代人看了肯定也會直呼落後。首先,把劈好的竹條放入盛滿石灰水的大缸裡浸泡,一直浸泡至竹條發軟,剝皮後放入腳踏車錘打成漿,再加入草木灰煮十個小時,再放至清水裡洗淨,洗淨後加入少量的石灰和粘土等填料就成了製作紙張的原材料——紙漿。

抄紙和晾曬才是關鍵步驟,這裡就是朱子明準備打造簡易流水線的重頭戲了。這倆步驟是這個時代最影響紙張產量的原因。首先是抄紙,古代造紙,他們只能人工使用竹簾來一張一張的抄。五六個人操作竹簾,得幾分鐘才能抄出一張紙,這效率簡直就是慘不忍睹啊。

晾紙就更不用說了,先進一點的,就把紙貼在鐵板上放在火源旁烘烤。落後一點的,只能把一張一張的紙,晾在戶外,晾乾的速度全靠天。若突然來個狂風暴雨,那酸爽簡直了......

而朱子明採用的流水線其實很簡單,整體框架就用木頭,木頭外邊包裹鐵皮用以防火。再用牛皮繩連結一根根包裹薄鐵皮的木棍,再用粗布覆蓋木棍,撐開後不就是傳送帶嗎?傳送動力當然是人了,流水線兩頭,一邊設計一個手搖裝置,用手搖的大輪帶動流水線上的小輪,兩輪中間用牛皮帶作為連結。

這個裝置在小時候的拖拉機上大家應該都屢見不鮮了吧。整個流水線就是木棍和粗布,加起來能有多重?一頭設計一個手搖輪,兩個工人一起搖,這個工作簡直不要太輕鬆。

流水線當然不是轉起來就能造出紙來,首先,朱子明在流水線的頭部設計了一個放料口,製作好的紙漿就從這裡進入傳送帶,然後鋪滿傳送帶的紙漿跟隨傳送帶來到密集的鐵質滾輪組裡。

為了保證紙張厚薄均勻,且結實耐用,朱子明足足設計了五組實心的鐵滾輪,再加以能調整每組滾輪之間縫隙大小的裝置,紙漿經過滾輪由厚到薄的碾壓,從滾輪組出來紙漿不僅被擠出了大部分的水分,還能得到理想厚度的紙張。

被擠壓到合適厚度的紙張被傳送帶運到烘乾房裡,烘乾房就是用薄鐵皮連線起來的火爐烤箱,在兩邊的投料口投入燃料,火在鐵皮烤箱裡燃燒,能把鐵皮烤至接近三百度!

被擠壓到水分已經剩餘不多的紙張經過密封到只有進口和出口的烘乾房後,就變成了乾淨整潔厚薄均勻結實耐用的成品紙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