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67章 三街七坊 (第2/2頁)

加入書籤

,繁衍生息。

其中,唐末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在於山腳下築起了月城。

後來又有了南門,南門城外留有一片空闊地,便是後世的五一廣場。

但這時它叫“南校場”就是昨天梁峰和趙明亮比武的地方。

福州城內。

東邊于山腳下是白塔,唐天佑元年(904)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為超度父母亡靈而建塔。翌年建寺,稱白塔寺。

相傳挖塔基時發現一顆明珠,當時定名“報恩定光多寶塔”。

該塔為樓閣式,共七層,塔身呈八角形,塔心磚砌,外包木構。

頂部有相輪塔剎,塔壁、門面繪金佛像。

唐制青石須彌座束腰石雕刻15方,內容有海國神話、獅子、牡丹等。

西邊於烏山東麓是烏塔,又名崇妙保聖堅牢塔,塔用花崗石砌建,風化後呈黑色。

後晉天福六年(941年),閩王王延曦稱帝,為自身和眷屬以及臣下祈福。

在唐貞元無垢淨光塔舊址興建此塔。

原計劃造九層,天福九年(944年),在部屬政變中延曦被殺,塔僅建七層結束。

此塔為八角形,七層簷,用花崗石砌造。

轉角設倚柱,每層疊澀出簷。

第一層開一門,其餘各層開二門,不設門的地方都設佛龕。

塔心有曲尺形通道供登攀。塔上浮雕佛像及碑刻,十分精美。

而今天梁峰選擇的刑場就定在了白塔和烏塔之間的一大片場地。

後世所說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自晉代發軔,於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直到後世古老坊巷風貌基本得以傳續。

三坊七巷為後世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的美稱。

以南后街為中軸線,包括了方圓40公頃的區域。

所謂三坊,指的是南后街左邊的巷子,依次是光祿坊、文儒坊、衣錦坊;

所謂七巷則是吉庇巷、宮巷、安民巷、黃巷、塔巷、郎官巷、楊橋巷。

而此時的三坊七巷還遠沒有形成規模,百姓只是散居。

但好在地方足夠大,在高臺上殺個人那是遠遠都能看得見。

高臺上,架起了十幾個行刑十字架。

首先登場的是一名老嫗,他被護衛架著拖上高臺,看得出,她的身後拖著一條長長的水線,老嫗被嚇得尿褲兜了。

凌風上臺攤開判決書:“罪犯餘某,拐賣兒童7名,手段殘忍。

其中致死致殘3名,證據確鑿,人販供認不諱,著處以釘刑,以正效尤。”

釘刑(十字架刑)起源於古波斯帝國、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等中東地區及地中海沿岸地區。

後來被古羅馬廣泛使用,尤其是在羅馬帝國時期用來處決重罪犯、奴隸、戰俘以及基督教徒等。

這種刑罰極其殘酷,給受刑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折磨。

而這一刻,在福州的三街七坊正處置罪大惡極的人販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