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超過想象的糧食增量 (第2/3頁)
4億人口的國家,也就是新增的產量就能養活一個老美加俄羅斯或者日本。
除了咱們和阿三,這增量的糧食能養活任何一個國家,李星雖然最後沒拿到白紙黑字的檔案說他擁有部分糧食分配權,控制權。
但是透過農業科技委員會的各種章程設定,他實質上擁有這兩個權力,只是被限制了,不是他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光是增量就足以支撐他去做他的免費發食物行動。
為什麼對產量的提升比例有這麼極度樂觀的估計呢,因為智慧化農業生產是最頂級,最精細的種植模式,而且每天20小時,甚至巡查無人機是24小時照看農作物。
因為種田本身就不掙錢,最精細的種植方式太耗費人力,一個人自己做肯定做不過來,還得請工人,那農作物賣的錢還不夠請工人。
所以只有賣得的非常貴的農作物才會採取精細化種植,而且這個人工的精細化和智慧農機相比還差上幾個等級。
別的不說,農民只能靠經驗來判定農作物長勢,也只能靠肉眼來觀察地裡田間的資訊,對於農作物的資訊是收集不全的,判斷和結論都不是完全正確的。
而智慧農機身上帶著一大堆感知儀器,雖然粗糙成本低,但是演算法牛逼,基本不會做出錯誤的結論。
而且智慧農機的精細化照料也是往產量上發力,而不是往精品上發力,李星前世就不懂為啥一些水果、蔬菜可以賣幾百塊一斤,感覺就是商家為了掙錢,有錢人為了秀優越強行搞出來的。
他倒沒讓智慧農機完全禁止農作物往精品方向發展,只是預設模式就是產量模式,而不是精品模式。
而且即使是產量模式,農作物也會被細心照料得比以往好看,相對於以前,縱向比較,就已經是精品了。
增量30%的本質原因就是人工農業和智慧農業不是一個維度的種植方式,過去的總結經驗,種子、化肥和天氣三要素決定農作產量至少80%,其他加起來都不到20%。
智農農業的作業過程一定程度借鑑過去人工種植的經驗,但是已經是不同的生產方式了,是機器效率對人工效率的絕對碾壓。
在智慧農機全農作物生長週期內都做正確有效的精細化管理,有30%這個產量也就不奇怪了,而且以後還能增加。
因為智慧農機的大資料平臺可以收集種子的產量資訊,這種收集的細緻程度是人工難以想象的,可以在一片農田裡精準找到產量最大的那一株,然後把種子收集起來作為育種實驗的基礎。
以後為了實驗要求,大規模種植,全國生產資料統一匯聚,哪種農作物的各種優良種子,產量高的,抗病的,矮的,抗伏倒的,一下子就篩選出來了。
人工就做不了這個活,因為肉眼看看不過來,即使有人看過來,也不一定準確,人眼的解析度大概相當於幾億畫素的影象,但是畢竟不是儀器,沒法一下子感知到數量和重量。
種子在產量的佔比因素至少都得是50%,種子的好壞就決定了農作物的基本產量,所以未來有了大資料平臺篩選出來的各種大規模種植情況下的優良植株,育種工作將推進得非常順利。
糧食產量的增加意味著國家的糧食安全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咱們捱餓捱打的記憶刻骨銘心,誕生了那兩句有點可愛、有點心酸的話,火力不足恐懼症和能種菜嗎。
2017年上半年的閉關工作到此告一段落,如果電池測試沒問題,就馬上投入生產,這個和智慧化農業生產系統不需要同步。
本身這款電池就是一個超級賺錢的東西,本來這種大型電池的發展是電動汽車發展帶來的,現在李星提前把它搞出來,要引起電動車行業的巨大變動了。
咱們國家從2009年就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減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