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00章 十里相送 (第3/3頁)

加入書籤

地覆的變化,明德帝為此頗為自得。

他是武將,行軍打仗不在話下,治國方面就有些差強人意,但他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有彭敬這個得力的左膀右臂,還有周誠的農耕技術。

治國沒問題,錢財和糧食也有了。

今年的宮宴明德帝辦的尤為隆重。

周家要去湖州種地,若是不想耽誤春耕過完年不久就得走。

周誠原想在大營子溝再種一年地,想想自家的萬畝良田還有杜武家的萬畝,就有了取捨。

留給里正十斤棉花種子,每個村子能分到兩斤,量是有點少,種兩年以後就不會棉花種子。

辣椒、番茄、白菜、雞毛菜和菠菜種子也留下一些。

其他種子周誠還沒種過,種子價格不便宜,買的品種多,錢不夠每一樣種子量並不多。

周誠捨不得將自己沒種過的種子給村民,萬一不小心種死了,就沒了。

他先種,等以後種子多了再給大家。

紅薯、土豆和玉米種子會從禹州運過來,種子是免費,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畜力運輸。

因此,秋收後村民要三倍返還給官府。

過完年等到二月,周誠安排好一切便出發,先去京都再去湖州。

從土匪窩裡帶回來的黑山羊,過了四五年,繁殖到二十多隻。

路途遙遠帶著羊不方便,賣到縣城倒也能賣一二十兩銀子。

周誠想了想,乾脆送給關係較好的幾家人養。

日後村裡不但養豬、養雞鴨、稻田裡養魚,還能養羊。

走的那天清晨,十里八鄉男女老少都來送別。

不是因為周誠國公爺的身份,而是周誠讓大家躲過北狄人的屠戮,安然度過幾年天災。

並讓大家將來不會再餓肚子。

對小老百姓來說,周誠無異於是再生父母。

周誠騎在馬背上,跟沿途認識不認識的人道別,心中感慨無限。

他周誠也有被群眾自發相送十里的一天。

杜武同樣萬分感慨,他二弟所做的一切都沒白費功夫,百姓都記在心裡。

“大郎哥。”

看到顧善,周誠下馬。

當年那個瘦小可憐的孩子今年十二歲,已經有周誠肩膀高。

“阿善,並不是只有走科舉才能過上好日子,學好我給你的種地和養殖的法子,多思多想,同樣能過的很好。”

顧善很聰明,認字算術都學的很快,但他做文章就不行了,怎麼也轉不過彎來。

跟周童生學了幾年,遠不如比他小三歲的周全。

顧善想做官,可惜沒有唸書的天賦。

科舉這條路是走不通,只能繼續種地。

識文斷字,會種地會養殖,將來極有可能會接替里正的職位。

周誠一直覺得天下太平的情況下,做個自給自足的農夫比做官更為悠哉。

阿善鄭重點頭:“我記住了大郎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