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40章 華陽太后薨,秦直道出現 (第2/2頁)

加入書籤

這是因為法家就是脫胎於儒家。

法家之學,源於李悝,而李悝的老師則是孔子的弟子子夏。

實際上,戰國法家是針對貴族政治而出現的政治學派。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主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同時,法家卻又吸取了禮治的等級劃分,主張嚴分尊卑等級制度,尤其是在君王與其他人之間。

如果說儒家是為了君王和貴族服務,那麼法家是一個完全為君王服務的學派。

所以說,姜妄一下就想到了能提出這種觀點的,不是儒家,那就是法家了,不會是其他人。

幾個月沒回關中,如今的關中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秦直道在修建,無數荒田被開墾,還有的就是一處處興起的房屋,到處都是一片熱火朝天。

而越靠近咸陽,變化越大,因為咸陽周邊的秦直道,已經修建完了。

姜妄看到,只能用四個字形容,‘極盡豪奢’。

當姜妄車隊返回咸陽,第一時間就前往了華陽宮奔喪。

“陛下節哀。”見到始皇帝,姜妄拱手道。

“先生回來了,祖母走的很安詳。”始皇帝平靜的道。

末了,又說了一句:

“祖母臨走,請朕不要動陽泉君,可能已經猜到朕要對陽泉君動手。”

一直以來,始皇帝都沒有忘記小時候陽泉君帶給他的羞辱。

只不過,陽泉君羋宸是華陽皇太后的弟弟,始皇帝一直沒有辦法而已。

“陛下答應了?”

“答應了,怎麼說也是祖母最後的心願。”始皇帝說著長舒一口氣。

“臣剛剛從函谷關那邊回來,陛下,你說把函谷關東移三百里,怎麼樣?”姜妄沒再聊華陽皇太后的事情,而是開始聊政事。

“東移三百里?”始皇帝腦子裡開始回憶函谷關與崤山通道的位置。

東移三百里,那就到新安和崤塞那一帶了。

真要往那邊挪,那麼關中的面積可以擴充一倍。

對於始皇帝來說,關中就是根本,關中位置擴張,對他來說,是好事。

“先生為何提出東移?若是東移三百里,那可是無險可守。”

“陛下,曾經函谷關是關中第一屏障,那是因為道路崎嶇,讓戰車沒有發揮空間。不過現在戰爭形式發生了改變,戰車已經可以說是被淘汰了,沒了戰車的累贅,普通步兵翻山越嶺來到後方,雖然有難度,但也不是不可能。

臣發現一個位置,潼激關山,這裡只要依靠大河與潼激關山山腰,建立新的關卡,那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姜妄所說的,正是後世赫赫有名的潼關,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

聽著姜妄的話,始皇帝默默點點頭,如果按照姜妄說的,那還真的可行,最主要的是關中擴張,會對始皇帝的集權有好處。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