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53章 隴西風起 (第1/2頁)

加入書籤

西戎人想近戰,王凌卻不同意。

“弧月陣,上弩!”王凌大吼。

身邊軍侯第一時間傳達命令。

只見,秦軍最前方的騎兵一拉韁繩,開始往一側移動。

原本錐子型的騎兵陣型開始向一個狹長的弧形轉變。

在轉變陣營間,秦騎拿出了早就已經提早上好弦的手弩,扣動了扳機。

嗖嗖嗖~

又是一波箭雨,衝向秦騎的西戎人再次遭到了重創。

三千多人的隊伍,還未靠近,已經死傷近半。

這時候,因為世代的仇怨,西戎人還能堅持,沒有士氣崩塌。

但當他們發現秦騎兵轉了個彎後,與他們保持著距離,不斷回首射箭,這直接擊潰了西戎人計程車氣。

追不上,射不過,這怎麼打?

不過,西戎人想跑,王凌第一時間發現,調轉馬頭開始追擊。

如果有後世之人見到王凌的戰術,恐怕會驚為天人。

因為這種打法,幾乎與唐朝的輕騎兵打法一模一樣。

唐朝時期就是用輕騎兵淘汰了大部分甲騎具裝的重騎兵。

這不是說唐朝沒有重騎兵,只是重騎兵退出了其核心地位

‘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恆其陣。’

這是輕騎兵的優勢,匈奴騎兵發掘的,後來的突厥騎兵把這種打法推向了巔峰。

唐朝也就是以弓弩俱全的輕騎兵,配合陌刀兵,打出了偌大的疆土,打出了萬國來朝的盛世。

半個時辰,三千多人的西戎人騎兵,被秦騎在後來追射,死亡超過九成。

“不追了,讓他們把我們來了的訊息傳遍隴西高原。”

“打掃戰場,救援傷員,只要戰馬,不留俘虜。”

隨著王凌的命令,追擊出去的騎兵緩緩返回。

沿途把所有殺死的西戎人頭顱左耳全部割下,這些都是功勳。

秦朝是採取斬首記功的方法,但姜妄提出斬首太過殘忍,於戰場上還不方便,更容易滋生疫病,不如割耳朵方便。

也因此,秦國的斬首記功改成了割耳朵記功。

其次,世人對斬首記功都有誤解。

《戰國策》上記載:秦軍是一支虎狼之師,他們胳膊下夾著俘虜、身上掛著人頭,追殺逃跑的對手。

這是不對的,只有殺平民的時候,這種情況才可能發生。

如果在正規戰場上,秦軍是不可能割下的敵人人頭的數量,來計算軍功的。

首先,秦軍的弓弩兵數量極多,他們的功勞如何計算。從理論上說,他們不可能割到敵人腦袋的。

其次,秦軍的主要兵器是戈、矛、鈹等長兵器,適合切割的刀根本沒有,砍個腦袋可能得半個小時,人人都去割腦袋,這仗怎麼打?

而且在人擠人、人挨人的戰場上,你殺個人,割個腦袋,和找死有什麼區別。

按《商君書·境內篇》記載,秦國軍官的功勞是根據指標完成情況來定的。

自己的軍隊斬首達到三十人以上,該隊的百將、屯長才能記功;

攻城戰中斬首八千人以上、野戰中斬首兩千以上,指揮的將軍才能記功,從軍吏到將領都可以得到賞賜;沒有爵位的就能得到公士爵,有爵位計程車兵可以各自晉一級爵位,大將、戰車上的馭手甚至能每人賜爵三級,很好地平衡了其他兵種的功勞。

這樣規定顯然是為了強調集體的勝利遠比個人的收穫重要,也可最大限度地發揮軍官們的指揮才能,防止軍官們和士兵搶功勞。《秦律雜抄》甚至明確禁止軍官們親自上陣:“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

人頭臺帳建好以後,一定要寫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