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91章 內鬥之下的北伐 (第1/3頁)

加入書籤

各朝代帝王看著東晉面臨的局勢,都不約而同嘆了口氣。

如果讓他們去處理東晉的問題,或有些許可能借助自己的政治眼光和經驗,一定程度上改變東晉的處境。

可如果限制他們的壽命也和司馬家這些短命皇帝一樣,在位時間只有個位數,那怕是誰來都不好使。

尤其是在東晉皇帝掌握的兵力,連流民組成的武裝都打不過的情況下,想要擺脫世家大族的制約,整合全國力量去北伐收復整個北方,那怕是千古一帝來了都實難做到。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東晉和宋朝同樣是偏安,可被罵到狗血淋頭各種嫌棄的卻是宋朝了吧……

【公元342年,同樣短命的司馬衍,年僅二十二歲便去世了。

繼位的是他的弟弟司馬嶽。

但是司馬嶽也無力改變東晉朝廷被世家把持的局面。

此後東晉徹底被門閥士族統治。

國家的財政、兵力都被門閥士族們分別掌握,朝廷的政策也是門閥們權衡商議之後的結果。

但是這樣經過權衡博弈之後誕生的朝廷,貌似迎來了些許轉機。

內鬥在這樣平衡的狀態下得到暫時的消停。

北伐,這一大家共同的期望被提上了日程。

或者說北伐也是為了謀求利益,發展自身勢力的一種內鬥體現。

藉助北伐的名義可以掌握兵權,還能要求門閥們支援錢糧兵力,北伐取得戰果了更能擴大領地勢力,在朝廷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東晉迎來了新的北伐契機。

桓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推舉出來並崛起的。

只是桓溫這人有很大的野心,不過這是後話,前期的北伐桓溫確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公元346年,桓溫舉兵伐蜀,次年3月攻克成都,控制漢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漢政權就此滅亡。

至此東晉統一了南方,與後趙隔秦嶺淮河對峙。

桓溫的威望和勢力大幅提升。

公元349年石虎病逝,後趙因為冉閔的篡權迎來了大分裂。

這一極好的北伐契機桓溫自然不想放過。

但門閥們的危害在這裡又體現了出來。

他們當然也看出來了這次的北伐機會極好。

但又擔憂桓溫現下已有的權勢,再借此機會發展到不可控的地步。

於是北伐當然要繼續,可統帥不能再是桓溫,而是被門閥們推舉出來的另一個人替代專門用來制衡桓溫,他就是殷浩。

但是殷浩的軍事才能實在低下。

當時東晉北伐面對的局勢極好,北方分裂成了多個政權,且相互之間攻伐激烈。

長江以北的廣大區域,因為胡人政權的相互“內鬥”迎來了統治真空期,並且有乞活軍和許多小勢力是心向東晉的。

可以說只要殷浩稍微正常點,大軍穩步北上就一定能夠取得重大戰果。

可殷浩卻在這時搞起了打壓異己穩固權力的那一套。

殷浩手下有個從後趙投靠來的將領姚襄。

姚襄手握從後趙投靠來的兵馬,勢力不小。

殷浩企圖透過各種手段削弱姚襄的勢力,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例如,囚禁姚襄的弟弟們,還多次派遣刺客刺殺姚襄。

這些手段相當拙劣,非但沒有削弱姚襄的勢力,還直接將姚襄給逼反了。

就這樣殷浩在北伐的過程中,居然和自己的部將打了起來。

更叫人氣憤的是,殷浩還沒打贏。

被姚襄兩次擊敗,損失慘重。

北伐伐了個寂寞,還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