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雄性不育系雜交技術 (第2/2頁)
必湖和尹華奇,這兩個人還都是袁隆平的學生。
在尋找雄性不育水稻的期間,還正處在六十年代國家極端困難的時期。
他們與袁隆平一起,在尤為艱苦的條件下,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尋找雄性不育株。
為了能看得仔細,他們每天在中午太陽光最強的時候,拿著15倍放大鏡,審視著試驗田中每一株水稻的每一朵花。
歷時兩年多,在檢查了十幾萬株稻穗後,終於發現了6株雄性不育株。
並經過培育,的確如預想的那般既能遺傳其它水稻的優良形狀,部分一代雜交種又繼承了不育特徵,使得後續大規模雜交計劃可以進行。
此後湖南省科委將“水稻雄性不育”正式列入省級科研專案。
多年時間裡,袁隆平不斷藉助不育稻培育出眾多性狀優良的稻種。
後又將這些優良稻種經過多代培育,使之保持性狀,再將這些遺傳性狀相對穩定的稻種繼續雜交,優中選優。
經過長達二十五年的漫長努力後,於公元2020年,實現了部分超級雜交稻品種的畝產突破了2400斤。
不過超級稻口感比較一般,在糧食充裕的情況下,同時也是為了超級稻的戰略保密需要,所以目前中國農業更多還是使用口感更好,畝產維持在千斤以上的雜交稻種。
這些雜交稻很多也同樣是出自袁隆平之手。
世界上主流的水稻雜交技術,很大一部分正是基於袁隆平的雄性不育系雜交技術。
從此以後,困擾中國數千年,乃至上萬年的飢餓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人民再也不是負擔,饑荒也再不復見。】
作為這段影片的結尾,天幕將後世中國普通百姓衣食富足、生活美滿的影片呈現了出來。
(現在雖然現在已經出現了全新的作物培育技術,比如基因編輯技術,以及利用電離輻射主動誘使植物基因突變技術。
但是這些技術都過於複雜超前,以古人們的理解能力和基礎知識與設施儲備,沒法指望古人們能夠復刻與利用,也就不多贅述了。)
各朝代古人們無比憧憬地,看著天幕中他們後代的幸福畫面,也同時在心中感想著,這位名叫袁隆平的後人所建立的功績與付出。
甚至會有人覺得,一個普通身份的凡人,讓當代乃至後世萬代再不受飢餓之苦,這樣的功績都足以與那些千古帝王相比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