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7章 鐵礦開採與水力驅動 (第2/2頁)

加入書籤

礦道內運輸鐵礦石,可以藉助軌道和礦車來提高礦石運輸效率。

可先行鑄造更為耐用的鐵質礦車,在礦車下方安裝四個鐵輪。

這些鐵質輪子要打造成凹字形。

這樣當礦車在軌道上輪動時,輪緣可以起到限制車輪橫向移動的作用,防止車輪滑出軌道外。

而軌道是兩條工字形,其頂面為略微凸起的弧形,比車輪稍窄的鐵質器物。

(天幕公佈出礦車與軌道的詳細圖紙,如何連線鋪設軌道、兩者的具體長寬厚度等數值一目瞭然。)

有了軌道和礦車後,鐵礦石的運輸就只需要用少量的人力或畜力拉動,就能極大提高運輸效率,減少運輸成本。

礦工們便無需再用肩扛手提這種吃力的原始方式。

開礦能力有了,接著便是鐵礦石的破碎與雜質分離。

古時候鐵礦石破碎極為費力。

通常是將礦石放入舂臼中,再透過槓桿原理反覆抬起和落下金屬杵棒,利用杵棒下落的重力勢能對鐵礦石進行破碎。

但這樣的重複做功其實可以使用大型水車來代替。

條件是要有水流量充足的河流作為動力來源。

自古以來就有利用水車來碾米。

當水流衝擊水車的葉片或水槽,使水車在水流中轉動時,水車的軸就會獲得扭矩,從而產生動力。

水車軸旋轉的動力,可以透過連桿等簡單的機械結構轉化為杵棒的上下運動。

杵棒在水車驅動下反覆衝擊舂臼中的鐵礦石,便可使其一點點破碎。

只是水車的缺陷是,動力大小和做功快慢,取決於河流量的大小與流速快慢。

冬季河流進入枯水期時,水車可能就會陷入停工。

雨季洪澇時,水車有可能被河流帶來的雜物沖毀。

同時水車的力量上限取決於水車的規模大小,建造所需耗費可能比較大。

不過只要有條件合適的河流,水車必然比人力破碎礦石更為划算。

尤其水車的上下做功還可用於鍛造鐵器。

建造一群大規模的水車,便相當於建造了一處大規模的碎礦與鍛造工廠。

節省的大量人力便可用於從事更多的生產工作。

人力是有窮的,而物力則是無窮的。

科技永遠是第一生產力。

破碎之後的礦石就到了分離雜質的步驟。

將磁鐵套上一層質密的布料,便可將細小的鐵礦石顆粒吸附上來,從而分離出不含鐵或含鐵量過少的雜質。

後世也是藉助電力驅動的磁選機高效分離雜質的。

到了冶煉步驟,則可以選擇熱量利用率較高,冶鐵量較大、較為高效的土法高爐鍊鐵。】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