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8章 五胡 (第2/2頁)

加入書籤

期任用頗具名望的巴蜀士人參與政權,以此來籠絡巴蜀人士,緩和國內矛盾。

並積極學習中原文化,承襲漢魏舊制,效仿晉朝,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一套官僚體系和軍制體系,促進了漢族和氐族在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

但到了後來,因為後任帝王的昏庸,導致政治混亂腐敗,賦稅繁重,致使社會秩序崩塌,民族間的對立也開始加深。

而與氐族同年建立反晉政權的,也是實力最強的是南匈奴。

公元304年,在西晉朝廷中擔任過官職的匈奴貴族劉淵,在離石(山西呂梁)起兵。

劉淵曾經在晉朝擔任過重要官職,

曾被晉朝任命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並封其為漢光鄉侯。

這讓劉淵能夠統領匈奴五部的軍事力量。

這段經歷讓劉淵經過了深度漢化,並自詡為漢室宗親。

因曾經的漢室公主和親至南匈奴,他為漢室公主之後,對大漢和漢文化的推崇,讓他的姓氏也取以劉姓。

劉淵以“兄亡弟紹”為名義,追尊安樂公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漢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以漢室繼承者自居,建國號為漢,同樣以匡扶漢室為名試圖爭奪中原正統。

後任皇帝改國號為趙,也稱漢趙。

劉淵稱王后,漢趙勢力不斷擴張,其養子劉曜、羯族歸附者石勒等能征善戰之將為其東征西討。

到公元308年時,劉淵正式稱帝。

這是五胡之中的第二胡。

而五胡其三的羯族本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跟隨匈奴內遷來到中原之後生活貧苦,大多身為奴婢和佃農,對晉朝怨恨最深。

在跟隨匈奴反晉的過程中,羯族大肆劫掠並殘酷屠戮漢人。

壯大之後,羯族首領石勒也在後來脫離出漢趙政權,建立自己的後趙政權。

而五胡其四的羌人,與華夏族淵源更深,被認為是三苗後裔,在堯舜禹時期被華夏族驅逐,遷徙到了甘肅地區。

在夏、商、周、秦、漢時期多有對抗與融合。

到了三國時期,在魏蜀兩國都有分佈,並以魏蜀子民的身份參與作戰。

西晉後期朝廷統治力下降,羌人在後來的十六國時期開始建立政權,實力較為強大。

五胡其五的鮮卑族,在漢朝時期與大漢一同驅逐過北匈奴,並歸入到大漢鮮卑大都護府治下。

疆域頂峰時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抵陰山,北達貝加爾湖一帶,接管了幾乎整個蒙古高原。

在東漢後期國家陷入到諸侯混戰後,鮮卑脫離漢朝建立了自己的聯盟政權。

到西晉後期協同西晉藩王作戰,就此部分族裔內遷到中原。

但因為與西晉朝廷有不少交集,在其它胡族紛紛建立反晉政權時,鮮卑沒有直接跟從。

鮮卑有多個部族,其中以慕容鮮卑和拓跋鮮卑為主。

慕容鮮卑是在晉朝南遷建立東晉時才開始建立獨立政權。

拓跋鮮卑先後建立代國和北魏,並且最後是由北魏逐漸統一北方結束了五胡亂華。

與東晉及其後續南方王朝形成南北對峙,史稱南北朝。

紛亂複雜的政權和民族鬥爭,開啟了華夏文明最黑暗的一段歷史。

而這段歷史要從晉朝的洛陽長安淪陷,北方漢人大規模衣冠南渡建立東晉開始說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