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0章 築盛世之基,卻無盛世之命 (第2/2頁)

加入書籤

但是諸多消耗人力物力的重大事件,在楊廣手中同時進行,無疑是相當透支國力的。

在大興土木和開疆拓土方面,隋朝和秦朝極為相似,楊廣和秦始皇都有急功好利、不恤民力、窮兵黷武之弊病。

但這些弊病如果沒有在同一時期進行,而是選擇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基礎、用合適的方式穩步推進,卻又都是冠絕古今的重大功績。

隋朝到了這一時期,百姓們的勞役和賦稅已經達到了能夠承受的頂點,民怨漸起。

如果楊堅和獨孤伽羅還在世,以他們能夠忍辱負重般果斷叫停科舉制的政治能力來說,必然會在這時選擇與民休息,用更為平穩的方式穩步發展國家。

但楊廣不是楊堅,他的身邊也沒有獨孤伽羅。

他與秦始皇一般,意圖只在他這一朝就解決國家的所有隱患。

他的下一步,便是向國家的最大威脅——關隴集團,揮刀砍去。

公元606年,楊廣重啟科舉制。

在父親楊堅的基礎上,完善和規範科舉,嚴查作弊與賄賂,並細分科舉取士的標準。

分別為: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

這十科取士標準,根據不同文武官職,幫助國家全面吸收天下人才。

無數寒門子弟重新看到了依靠自己的才能進入官場的希望。

而更為嚴格的科舉制,極大削弱了世家們的利益。

但此時皇權與世家們的鬥爭仍然只在暗中進行,尚未搬到明面上來。

而楊廣也明白,這樣的鬥爭遲早會演變成軍事衝突。

而他要做的,就是向世家們的根基開刀,兵馬,就是世家們之所以能與皇權對抗的根本倚仗。

於是繼征服吐谷渾之後,隋煬帝以東征不臣之高句麗,集結各路世家兵馬多達百萬,隋煬帝御駕親征大舉進攻高句麗。

隋煬帝用這一正當理由,讓世家們承擔龐大的戰爭費用和物資供應。

並且在正面戰場上,著重派遣世家兵馬進行戰事消耗,而自己的親信兵馬則始終拱衛中軍大營不做過多調遣。

戰爭的消耗無論是人員的傷亡還是物資的損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家大族的軍事力量,從而減少他們對皇權的威脅。

世家們當然也清楚楊廣的用意。

所以對待戰事尤為消極,各路兵馬都以儲存自身實力為首要目的。

即便遇到高句麗軍隊頑強抵抗,隋軍傷亡慘重,隋煬帝也堅持不做退兵。

這便成為了隋煬帝舉百萬大軍三徵高句麗,卻都以失敗告終這一離奇結果的真正內因。

內鬥,永遠比對外戰爭帶來的影響更為嚴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