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1章 殺神冉閔 (第2/3頁)

加入書籤

略減少了潛在的胡人反抗力量,為後續的屠殺進一步減少阻力,同時也為漢人聚集力量提供機會。

第三道便是真正的屠殺開始。

經過前兩道命令的鋪墊,此時後趙境內胡人的力量已經被極大削弱,而漢人的仇恨情緒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第三道殺胡令的出世,將漢人的復仇情緒徹底激發出來,漢人們能夠理直氣壯地對胡人進行報復,並且還可以獲得賞賜。

華夏的北方大地上,爆發了一場針對胡人極為殘酷血腥,同時也擁有法理與皇權支援的大屠殺。

冉魏政權境內的胡人,短時間內被毫不留情地全面清除。

到處可見漢人們腰間掛著胡人的人頭去領賞。

殺胡令的實施讓北方大地上的漢人構成比例快速提升,但在其它政權中仍然存在大量胡人。

另外殺胡令也有很大的缺點漏洞。

比如胡人與漢人在北方已經混居多年,血脈雜交已經產生了相當一部分同時具有胡漢血統的人口,僅憑容貌並不能完全區分胡漢身份。

這便導致了一些人為了領取賞錢或單純為了洩憤,便不加分辨地將一些鼻樑骨稍稍高一點,眼窩稍稍深一點的胡漢血統人口也給殺了。

過於粗糙沒有加以限制的殺胡令,導致了冉魏境內大量人口死亡和人口流失,國力大幅下降。

而且殺胡令的推行,是要拿實打實的賞賜來鼓勵漢人們與胡人作戰。

大量胡人首級被拿來領賞,這極大消耗了冉魏政權積攢的錢糧。

諸多影響下影響,也給冉魏政權過早消亡埋下了禍根。

殺胡令進行的同時,前朝石氏宗親石祉,開始聯合廣大胡人們進攻冉魏政權。

雖然國力大幅下降了,但此時冉閔擁有的漢人軍隊,正值殺意最鼎盛的時候,尤其冉閔本身就是驍勇的悍將,領兵才能出眾。

石祉所領導的羯族,聯合了羌族、匈奴、鮮卑等多個胡人勢力。

人數上冉閔處於弱勢,雙方開始陷入長期交戰。

交戰過程中,冉閔幾乎每次都是以少勝多擊敗了胡人聯軍,殲滅五胡兵馬無數。

大致包括:首戰以三千漢騎夜襲匈奴軍營,斬殺敵將數名,斬首三萬。

二戰,以五千騎兵大破胡軍七萬。

三戰,以十二萬大軍,加上四萬漢族乞活軍,攻破三十多萬胡人聯軍。

(乞活軍成分和期間變化有些複雜,後續一併陳述。)

四戰,又在節節敗退的情況下,終以萬人小股突圍,殺出重圍,又斬胡人四萬。

五戰,以六萬大軍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六戰,親率不足萬人的步卒,擊敗十四萬步騎兵。

部分戰績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存在誇大的成分,但冉閔的戰績的確是歷史明確記載的。

在作戰悍不畏死的乞活軍加持下,諸多戰績也不負冉閔的戰神之名。

但是冉閔在戰略上有很大的缺陷。

採取了與一切敵人為敵的策略,使得他陷入了孤立無援被圍攻的境地。

例如他本可以妥善處理好與羌族等勢力的關係,透過外交手段或利益交換來緩解西部戰場的壓力。

但他卻選擇了強硬對抗,最終走向了更為艱難的處境。

長期與胡人聯軍交戰,導致冉閔的糧草和兵力被消耗地越來越多,實力逐漸與胡人聯軍拉開地更大。

尤其是慕容鮮卑領導的前燕軍隊加入了圍攻冉閔的戰場。

前燕政權實力較為強大。

但在戰爭中期,冉閔依然能以少勝多,多次擊敗前燕軍隊。

這場戰爭打了足足兩年多之後,冉閔最終才在兵盡糧絕的情況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