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93章 “泰山帝”趙恆 (第1/2頁)

加入書籤

【公元997年,趙光義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因趙光義生前為確保皇位能在自己一脈相傳,迫害了自己弟弟趙廷美。

太子趙元佐天性善良,為此奔走想要救叔叔,頂撞了趙光義。

後來趙元佐受冷落,精神疑似出現問題,不僅刺傷隨從,還縱火焚燒宮殿,最終被趙光義貶為庶人。

皇位由趙光義的第三個兒子趙恆繼承,他便是宋真宗。

趙恆繼位後勤勉政事,任用賢明,減免百姓賦稅,休養生息。

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鐵器冶煉技術進步,耕地面積大幅增加至5.2億畝,是唐朝的6倍有餘。

又從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別在長江、淮河以及兩浙地區推廣。

(占城稻原產安南,今越南。)

耐旱的良種水稻降低了因乾旱導致的減產,提高了糧食產量,北宋的經濟和工商業迎來繁榮。

由此開創了鹹平之治。

然而北方的遼國又南下來劫掠了。

公元100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和其母親蕭太后率領二十萬大軍入侵宋朝,深入境內。

遼軍繞過宋軍堅守的許多城池,直逼澶州,距離東京汴梁城僅有一百五十公里,朝野震動。

情況危急到居然有大臣主張遷都。

但在宰相寇準的力排眾議下,宋真宗趙恆被說動,決定御駕親征,親赴澶州前線。

宋軍在皇帝親征的鼓舞下,士氣大振,在澶州城牆上用八牛弩(即三弓床弩)一箭射殺了遼軍大將蕭撻凜。

主將陣亡讓遼軍士氣大衰,也擔心戰線過長,後方又有宋朝的軍事重鎮沒有拔除,極有可能面臨兩面夾擊的危險。

於是遼國首先提出了議和,宋朝也有意避免戰爭,為國內創造高速發展增強兵力後再圖謀北伐的機會。

可是遼國提出的議和條件頗為過分。

要求以白溝河為界,雙方不得在邊境地區修建城池堡壘,以減少軍事衝突。

宋朝要每年向遼國輸送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稱為歲幣。

雙方要在邊境地區開設榷場,進行貿易互市,促進兩國之間的互通有無。

第一個條約用意非常清楚。

遼國騎兵野戰優勢很大,但攻城能力非常差,強攻必然會造成巨大傷亡,通常都是圍困為主。

防備遼國南下最有效的就是修築城池堡壘。

這個條約一旦簽訂,邊境地區的百姓隨時都有被遼國劫掠的可能,並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宋朝的縱深也無法靠修建城池延伸出去。

第二個條約就不必說了,那是戰敗國對戰勝國才有的屈辱。

第三個條約用意也很明確。

遼國以遊牧民族為主,人口稀少,物產稀缺。

鐵器、糧食、鹽貨、茶葉、布匹都是他們大量需要的,也是提升國力必須的重要物資。

而宋朝能從遼國貿易得到的物品,更多是皮草、玉石、奶製品,以及只能用來吃肉的牲畜,不可能大量販賣戰馬給宋朝。

這樣的交易放在其它朝代,無疑是在資敵。

這三個條約讓人看了,還以為是遼國打了大勝仗。

可射殺敵國主將的分明是宋朝,受困於形勢被迫議和的也是遼國。

不過宋朝倒也為自己爭取到一個條件,那就是宋遼兩國約定為兄弟之國,宋真宗年長為兄,遼聖宗年幼為弟。

(宋朝向遼國稱兄,要在後面宋徽宗時期。)

但這樣用錢和長遠利益換來的一個名頭,指不定還要在背後惹人笑談。

這樣奇恥大辱的盟約,讓寇準極為憤怒,力勸宋真宗應該看清此時遼軍的困境和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