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4章 春秋,孔子傳(思想) (第2/3頁)

加入書籤

數(計算)六種實用學科,稱為君子六藝。

出於學子家境能否負擔因就學而損失的勞動力,以及長久維持教育做考量,孔子收取初次前來求學的學子十條臘肉以做學資,稱為束脩。

在杏壇廣收門徒的日子,是孔子一生中少有的一段快樂時光。

他的仁義禮德教育散佈到鄉野民間。

他的為政以德,施政當以利民為本的治國理念和理想,也由他的弟子們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在漫長的教育生涯中,孔子教育了超過三千多位弟子,他的弟子們又繼承了他的理念,培養了弟子的弟子廣佈教育。

在孔子三十歲時,自認在立德、立言、立功已有所成就,便有了三十而立的由來。

公園前517年,魯國大臣季平子篡位,魯詔公被迫逃往齊國。

親眼目睹大周的禮樂崩壞持續滑入深淵,孔子悲憤無比,發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憤慨。

一路追隨魯國國君來到了齊國。

在這裡,孔子的治國理念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欲要封賞孔子田地和官職,但被齊國大夫晏嬰以政見不合為由阻止了。

後來孔子又聽聞齊國朝堂有人慾要加害於他,孔子只得被迫離開了齊國。

回到魯國的孔子繼續開壇授課數年,並開始整理修訂《詩》《書》《禮》《樂》四部傳世經典。

這時的孔子已經四十歲了。

經過幾十年的歲月磨礪,對人生在世的各種問題都有了看透本質的認知,不為事物表象迷惑,於是便有了四十而不惑。

直至五十一歲的那年,孔子終於迎來了魯國新任國君魯定公的邀請,就任魯國的地方官中督宰。

後升任司空,主管工程建設。

五十二歲那年,孔子幫助魯國從齊國手裡討回了鄆地和汶陽,因而大受魯定公信任,升任孔子為大司寇,主管國家司法,代為行使國相之職。

孔子終於獲得機會,開始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們講求孝道,家庭穩定,家家安居樂業,恪守禮法,四處路不拾遺。

並且孔子深知把持魯國朝政的是三個貴族世家,真正要讓魯國有一個強大的基礎,只有削弱三族並收回實權。

於是孔子精準找到三族內部存在的內鬥,欲要收回三族的封地城池,以削弱他們控制政權的能力。

可最終以三族反應過來共同反對孔子,計劃宣告失敗。

而這時的齊國也不願意自己的鄰國魯國,因為孔子的治理成為一個強國。

便向魯國贈送了八十位歌姬,以腐化魯國公。

昏聵的魯國公不願聽孔子的勸阻,每日沉迷美色,怠於國事。

面對如此不堪的君主,面對為了國家而招致三族的打壓,孔子失望地離開了魯國,他至深的理想抱負和對魯國付諸的心血,也隨之幻滅。

時年五十四歲的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再次踏上了周遊列國,宣揚仁德之治的道路。

這一去,就是十四年之久。

期間不知經歷多少苦難,有多少弟子離他而去,就連相伴一生的夫人也先他一步逝去。

遊歷了諸多國家,也再沒有得到像在魯國那樣的施政機會。

最終已經六十八歲的孔子,失去了對政治的所有熱情。

回到了魯國,回到了他的杏壇。

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孔子仍然繼續從事教育和整理修訂文獻工作。

期間他失去了最喜愛的弟子顏回,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就連他唯一的兒子孔鯉也先他一步離世。

一生坎坷,鬱郁不得志的孔子,為他逝去的親人弟子們,也為他自己,最後留下一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