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2章 雕版印刷與馬蹄鐵 (第2/2頁)

加入書籤

極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

而隋朝出現的另一個新興事物,便是馬蹄鐵。

蹄類牲畜的角質層類似人類的指甲,在行走、奔跑尤其是在堅硬地面和崎嶇地形上活動時會快速磨損。

過高的使用頻率下,蹄子的生長速度跟不上磨損速度就會受傷,以至於無法行走。

於是古代的人們發明出了一種U型鐵片釘在牲畜蹄子上,用鐵片來代替蹄子進行磨損,約莫一年時間再更換鐵片。

使得蹄類牲畜的使用年限極大延長。

在馬蹄鐵出現之前,戰馬、駑馬、驢、騾等頻繁用於長途跋涉、過載運輸的大型牲畜,其蹄部的磨損會非常快。

尤其是需要長期在堅硬路面行走的運輸牲畜,可能在兩到三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就會出現嚴重的蹄部問題,導致無法繼續使用。

而大型牲畜在古代的養殖和繁育成本極高,尤其對於農耕文明而言,人均佔比資源較低,沒有寬廣的草原和大量牧草資源供應牲畜。

龐大的人口基礎下,難以再劃撥足夠的耕地產出用於飼養大型牲畜。

這也使得中原王朝的戰馬數量始終遠低於遊牧民族。

在同樣的戰馬使用年限下,中原王朝可用於戰爭的馬匹,相比遊牧民族就更少了。

極大限制了中原王朝利用龐大計程車兵優勢,發揮出騎兵運動戰和野戰的能力。

而馬蹄鐵在隋朝時期傳入中原後,戰馬的使用年限極大延長,也就變相拉近了與遊牧民族的戰馬數量差距。

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也就被削弱了。

同時駑馬、驢、騾子等運輸牲畜的使用年限也延長之後,中原王朝的運輸能力成倍增長,國力上限也會隨之得到新的提升。】

天幕的文字陳述,與雕版印刷和馬蹄鐵的具體制作過程,經過影片的方式同步播放出來。

曾被匈奴打得大敗過一次的劉邦,爽朗地大笑聲來。

“當真是天佑我大漢!

我大漢的馬匹缺口數量極大,當初三十萬大軍能湊出的騎兵數量,連數千騎都沒有。

匈奴人依靠騎兵,想打就打,想退就退。

我大漢步卒就是再勇猛,也無法追上‘四隻腳’的匈奴人。

而要撤退時,匈奴人又會再跟上來不斷放箭。

而今有了這馬蹄鐵,只要給我大漢二十年的時間,培育訓練出一批騎術精湛、裝備精良的騎兵。

那時便是攻守異形的時候了!

無需等到徹兒出世,我兒劉盈就能將匈奴打得提前西遷!”

……

各朝代帝王對印刷術和馬蹄鐵這兩樣又能深遠壯大國力的發明,又一次興奮起來,並在第一時間命人按照上蒼所授複製出樣品來。

而對於已經掌握這些技術的唐朝,以及之後的其它王朝,則更為焦急地期待起來天幕後續將會告知的其它技術。

他們的等待也一定不會失望,因為下一個朝代唐朝,將會帶來一項影響全世界命運的發明——火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