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3章 玄武門之變 (第2/2頁)

加入書籤

【公元621年,在大唐基本清剿完北方割據勢力,佔據北方後,李淵認為李世民已經位列秦王、太尉(三公之首,主管全國軍事)、尚書令(尚書省長官,宰相之首),封無可封,且已有的官職不足以彰顯其功績與榮耀,於是特設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封給李世民。

而此時的李世民年僅二十三歲。

李淵還將洛陽及周邊地區的實際控制權交予李世民,允許其在洛陽開府,即天策府。

開府的意義極為重大。

意味著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府署辦公機構,並自行選拔任命下屬官員。

部分權力甚至與諸侯等同。

而擁有天策府以後,李世民得以聚集一批忠誠於自己的文臣武將,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

這些人在天策府中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效力奔走,成為李世民在政治鬥爭中的有力支援。

例如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程知節等名臣猛將都曾在天策府任職,他們為李世民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以及登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李淵自然也知道給予李世民如此大的權力和實際控制領地,會讓李世民的勢力迅速壯大,難以控制。

但李淵也有自己的考量。

當時太子李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其背後有一部分支援勢力。

而李世民戰功卓著,在朝中的威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勢力也日益壯大,與太子李建成之間爭奪繼承人的矛盾越發凸顯。

長子李建成和二子李世民都有相當的地位和才能,而論戰功,李建成是不如李世民那如此耀眼的功績的。

這便不可避免地讓李建成想要解決弟弟李世民這個登基路上最大的阻礙。

李淵既不願意看到兒子們之間手足相殘,也不願意解除戰功赫赫的二子李世民的兵權。

作為父親的他,不願意看到任何一個兒子受到傷害或莫大的委屈。

於是透過允許李世民開府,讓他擁有一定的獨立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太子李建成的勢力,讓太子產生忌憚,以此保護李世民免受太子的威脅。

這樣的做法雖然彰顯了李淵對兒子們的仁慈疼愛。

可從政治角度和最終造成的結果來看,李淵又顯得過於優柔寡斷了。

太子李建成和二子李世民之間,終究沒有避免爆發手足相殘的局面。

公元618年,唐朝完成全國的統一。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對皇位繼承的矛盾也到達了頂峰。

朝中大臣和軍隊陸續分為了兩派,分別支援兩位最有資格的皇位繼承人。

面對愈演愈烈的儲位之爭,李淵卻始終無法做出身為帝王理應的狠辣抉擇,反而煞費苦心地維持兩人之間的平衡。

最終釀成兄弟之間刀兵相向的慘案。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於玄武門設下伏兵。

以李世民親手射殺太子李建成,尉遲敬德射殺齊王李元吉,李世民成為唯一繼承人並順利登基宣告結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