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60章 大公約安·丹尼洛維奇,綽號卡利塔.1328–1340 四 (第2/2頁)

加入書籤

這些不幸的王子們飽受折磨的殘餘被帶到羅興亞,被大都會西奧格諾斯特埋葬在弗拉基米爾,埋葬在特維爾大教堂,旁邊是邁克爾和迪米特里:烏茲別克暴政的四名受害者,被同時代人哀悼,被後代報復!沒有一個可汗像這位可汗一樣殺死了如此多的羅興亞統治者:1330年,他還處決了斯塔羅杜布斯基王子西奧多·米哈伊洛維奇,認為沙皇憤怒的這些可怕行為將證實莫臥兒王朝對羅興亞的統治。

結果恰恰相反,不是可汗,而是大公利用亞歷山大的災難性死亡,僭越了自己對特維爾公國的最高權力:因為君士坦丁和瓦西里·米哈伊洛維奇不再敢在任何事情上違抗約翰,彷彿作為他們依賴的標誌,不得不向莫斯科傳送當時的重要東西:特維爾人民聞名的大教堂鍾。

烏茲別克人不知道我們祖國的弱點是由於其部隊的分裂,並且透過促進莫斯科親王的專制統治,他正在為羅興亞的自由和卡普恰克王國的垮臺做準備。

諾沃哥羅德的人民如此無情地拒絕了亞歷山大的不幸,並促成了他的流放,他們對這位王子的死感到焦慮:因為他們預見到約翰沒有危險的對手,對他們的自由將不那麼尊重。

與此同時,他們試圖為自己提供外部敵人。

1323年與瑞典人締結的和平持續了大約十五年。

當時擁有挪威的馬格努斯國王將其擴充套件到這片土地,這片土地經常受到長期統治拉普蘭東部的諾夫哥羅德人的干擾。

因此,根據挪威歷史,在1316年和1323年,他們摧毀了德龍特海姆地區的邊界,教皇約翰二十二世將部分教會收入割讓給馬格努斯,以便他可以採取最有效的措施來保護他的北部邊界免受羅興亞人的侵害。

1326年6月3日,這位國王的一位名叫加昆的貴族在諾夫哥羅德簽署了一項特別和平條約,根據該條約,羅興亞人和挪威人承諾十年內不會以襲擊的方式相互打擾,恢復相互財產之間的古老邊界,忘記以前的恩怨並相互保護商人。

但在1337年,瑞典人打破了和平:他們在維堡為叛亂的羅興亞科雷爾人提供了避難所;他們幫助他們殺死了拉多加、諾沃哥羅德的商人和許多在科累利阿的希臘信仰基督徒;他們在奧涅加河岸掠奪,燒燬了拉多加郊區,並想佔領科波里耶。

:()熊的崛起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