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47章 農本 (第2/2頁)

加入書籤

下,如何以一定增幅擴大糧食產量,確保大明不會面臨大規模糧荒窘境。

這一核心問題要是不能解決,一旦敢叫脫產群體餓肚子了,辛勞付出連一家老小的生計都維繫不了,那麼爆發出來的能量,可遠比農夫扎堆要更猛烈。

朱由校是想領著大明革新崛起的,不是想讓大明被推進深淵的,既然他要締造一個全新時代,那麼他就要解決對應問題與隱患。

“透過唐山、錦州等水稻試驗區的對比,臣在詳細梳理各地呈遞的農業奏疏,基本能得到一肯定結論。”

徐光啟攥著手中的稻穗,難掩激動的看向朱由校道:“在北直隸增擴水稻種植,在遼東推動引水植稻是可行的,只是要解決稻種的培育,針對耐寒、稻產等方面要進一步進行培育。”

“而且北方與南方的差異性很大,所以在育秧、插秧、堆肥、開墾等方面還要進一步改進才行。”

推動一種農作物的廣泛種植,明確該農作物的糧食產區,培育提高該農作物的產量,這不像扶持某一產業領域那樣,可以辦到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見到對應的成效,農業的發展與進步,往往需要數載,甚至更久,持續投入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才有可能見到對應成效。

“朕先前提到的輪種呢”

朱由校在聽後,沒有急著表態,反而看向徐光啟詢問道。

朱由校不是萬能的,他知道一些農業的發展規律,但是對具體的領域知識,瞭解的其實不是很多。

他知道水稻能透過雜交來提高產量。

但是你要讓他去分辨雄性不育株、兩系法雜交水稻、親本種子等涉及核心的知識,朱由校是一竅不通。

更別提大明疆域遼闊,這導致各地氣候不同,適合這裡的種子,不一定適合別的地方,何況這還牽扯到輪種、套種等情況,這又涉及不少的農作物,麥、粟、黍、豆等等,讓朱由校去搞這些,大明農業必遭毀滅性打擊。

強行推動大規模改種,這不是跟中樞朝堂對著幹,而是跟萬千精通農耕的百姓對著幹,鬧不好,大明就完蛋了。

“輪種的情況要複雜的多。”

在朱由校詢問完後,徐光啟表情有些凝重道:“儘管玉米、紅薯、土豆等舶來作物的單季產量較高,但是以上農作物,終究不是我朝本土作物,如何成規模的進行輪種,這還需要更多的資料來支撐。”

在朱由校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些僅在後世才有的詞彙,早已在少府下轄諸院流行起來,這也使得諸院師生,針對各自領域的鑽研,會用這些更精準的詞彙來表達。

不說別的。

單單是在工學這邊,一套全新的度量衡標準,早就在工學流行起來,甚至少府下轄的軍備、重工、船舶等清吏司都已開始進行推行,標準化的前提是統一標準作業,而這個統一標準就是要全行業進行遵守的。

或許這在對外的交流與聯絡中,在所難免的會出現很多麻煩事,不過該做出的調整與革新,還是必須要去做的,科學領域的發展與突破,要的不是約莫,要的是精準資料,差一點都不行!

什麼東方的,西方的,只要適合大明的發展變革,那就是大明的,貼合大明國情做出的改變,這才是最重要的,在民族自信心這方面,朱由校不是一般的強,大明一點都不比其他國家差,甚至要強上很多!!!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