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5章 當年萬里未封侯 匹馬戍益州 (第1/2頁)

加入書籤

聽楊儀說,我差點封侯了,我還是比較吃驚的。

“丞相一共就定下來兩個封侯的名額,而且都是列侯,一個是永昌亭侯,另外一個是關內侯。真是可惜了,本來溢之你年僅二十四就可以拜將封侯,都快趕上霍去病封侯的年齡了。”楊儀說道。

“我豈敢和冠軍侯相提並論。”我笑著說道。

— — — — — — — — — — — — —

商鞅變法,為激勵將士英勇建功,特設立軍功制,在軍中設定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

其中,徹侯,是位於最高階的第20級。是諸侯王之下,最大的爵位了。漢承秦制,二十等爵制度被兩漢繼承,但也做了修改。

劉邦在臨終之前與眾臣殺白馬定下的盟誓,“非劉不得稱王,非功不能封侯”。從此,漢朝一般情況下不封異姓諸侯王(除了呂氏、王莽、曹操打破了這一規則),因此列侯成為了非劉姓能爭取的最高爵位。

所以,長久以來,為將者將“封侯”視為為將生涯的最高榮譽。比如,“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的“飛將軍”李廣,一生經歷大小七十餘戰,也未曾因功封侯。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到了漢武帝時期,避漢武帝劉徹的“徹”字,因此“徹侯”改為“列侯”。

而最大的變化就是,將爵位等級第20級的列侯和第19級的關內侯,最高兩個級別的爵位從軍功爵位中抽調出來,當做一種榮譽稱號予以封賞。

事實上,列侯和關內侯還真是“不可同日而語與”,列侯的級別和地位都是要高於關內侯的,兩者雖然等級只差一級,名字也只差一格,待遇卻懸於雲泥之端。

第一個區別是封地。

列侯,都有封地,一般情況下名號就是改位被封侯者的封地名。如趙雲的永昌亭侯。

而關內侯這一爵位,雖享有爵位之名,卻並不附帶封地。其得名緣由可追溯至秦朝時期,當時所謂的王畿,即王朝直接統治的核心區域,大多位於關內。鑑於王畿之地的特殊性與重要性,通常不會將其分封給列侯作為領地。

因此,在秦朝,所有被稱為關內侯的爵位持有者,均不擁有實際的封地。當然也不是絕對,有些關內侯還是有特例恩許封地的。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蘇武。

而對於那些功勳卓著、聲名顯赫的非凡人物,僅憑地名作為封號似乎難以匹配其卓越成就與非凡氣質。因此,朝廷會特別為他們量身打造專屬名號,以彰顯其獨一無二之榮耀。

譬如,被譽為“冠軍侯”的霍去病,其名號便是對其赫赫戰功與非凡勇武的最高讚譽,足見朝廷對其重視與推崇之至。

第二個區別是世襲。

列侯的封地和爵位享有世襲特權,意味著這些榮譽與權益可以傳遞給其後代。然而,關內侯的爵位則不同,關內侯受益人則是受賞者本身,不具備世襲的資格,即其子孫後代無法繼承這一爵位。

按照其食邑的行政等級不同,一下子就細分成了三個等級,並且這種等級直接體現在了侯爵名號裡。

縣侯,以縣為食邑,為列侯中最高等級。如張飛所封西鄉侯。西鄉是蜀國縣名,所以張飛是縣侯。

鄉侯,以鄉為食邑,次之。如諸葛亮所封武鄉侯。史學家考證,武鄉侯僅為鄉侯,諸葛亮一生爵位未升遷。

亭侯,以亭為食邑,再次之。最著名的就是關羽所封的漢壽亭侯。關雲長一生最珍重的名號“漢壽亭侯”,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於萬軍從中,衝入顏良軍陣,梟首而還。(“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三國志》)。

因此,曹操上表漢獻帝,封關羽漢壽亭侯。由於“漢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