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01章 興學之議 (第2/4頁)

加入書籤

“李太白詩曰,‘天生我材必有用’。你若是當了皇帝,莫非都要用完人聖人治國不成天下幾百幾千年才出一個聖人。做為上位者,甭管底下是不是完人,物盡其用,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朱雄英又想了一陣,終是眼神清澈的點了點頭。朱肅笑道:“當然,我們這一次開啟民智,也是要把德放在才前。德才兼備,德在才先,這樣的人才會更好的為這家國天下盡力。”

“趁著開啟民智,我們正巧能給儒家繼續引入新鮮的血液,掃除儒家發展至今的一些苛疾。比如……別看儒家一直講究綱常,似乎把君父放在了最緊要的位置,可實際上,儒士更在乎師徒傳承,更講究知恩圖報。結果就是形成了一堆朋黨,彼此門戶之見,新舊之別,鬥得不亦樂乎,什麼家國天下,都是內鬥的工具罷了。”

“這一次,按照父皇他老人家的主意,派了不少武人過來,我看就是個好機會……我們可以把歷史部分,抽離出來,編寫成教材,然後由這些武人專門負責,對這些來自於百姓之中的學員們宣講……”

“學史,正人心,開智慧,明是非,辨對錯,我們要把德行培養的這一塊,收歸朝廷。在教育當中,要多提倡忠,忠於君父,忠於大明,忠於百姓,要嚴厲批評門戶之見,要防止師生門徒抱團,要真正讓這次的開啟民智之策,面向天下,為華夏培養才俊!”

“哈哈,說的好!”外間,卻是老朱轉了進來,也不知蹲在牆角偷聽了多久。

朱雄英和朱肅見他進來,忙站起身來,向他行禮問候。老朱擺了擺手,道:“都是一家人,不用多禮。”說著轉向朱雄英,道:“你心中有疑惑,知道去問你五叔,這很好,咱很欣慰。”

“孫兒所思過於稚嫩,幸有皇祖父和五叔時時提點。”朱雄英十分謙卑。

老朱點了點頭,對這個好大孫更加滿意。隨後轉頭對朱肅道:“應天那邊,對北方士子的恩科已經開始了。”

“這一次主考的是茹瑺……這個老狐狸是個聰明的,必然能好生安撫住那些士子。”

“嗯。”朱肅點了點頭,和朱雄英一起左右伴著老朱,坐了下來。

“士子們的怨忿已是無礙,但……還有其他棘手的事。”老朱道。

“這一次推動開民智之事,是咱藉著南北士子之間的矛盾,加上你大哥他的手段,四兩撥千斤,拔除了朝中對於南北之別,欲袖手旁觀甚至是有地域歧視之人。”

“但這事,日後定然還有餘波。朝中的官員你大哥篩了一遍,但反對這事的儒生,定然還有千千萬萬。”

“就像大孫身邊的那幾個混賬……他們甚至還算是有官身的。其他沒有官身的混賬,必定更多,咱只怕也管不來。”

“日後,這些人挑動了自己的弟子,和出自這些學堂學院的弟子們對立,咱大明,只怕又要陷入新一輪的黨爭中去……你準備怎麼做”老朱看著朱肅。

黨爭……可以說是而今老朱對於大明未來最為擔心的問題之一。後世把持大明、挑動黨爭的東林黨,就是出自於民間的東林書院。

一家書院尚且如此,若是大明儒生當真分成了民間和官學兩派,彼此之間互相仇視,日後,大明的黨爭,恐怕也無法避免。

“父皇不必擔憂。誰說這些學堂,和他們儒生有關係了”朱肅道。

“我們設立學堂,本就是為了興盛華夏學風。但這興盛學風,與興盛儒學之風,卻是有很大的差異。”

“學問不止有儒門一家,我們的學院,也不是要將所有人都培養成皓首窮經的儒家門人。”

“我們設定的這一批學院,分為兩個學部。我暫時將其稱之為小學和大學。”

“小學設定的廣泛些,可以嘗試在每個學府之中皆設一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