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06章 遷都順天 (第2/4頁)

加入書籤

在填湖所造的應天皇城裡,每逢陰雨,自是風溼發作,苦不堪言。

而這北地氣候乾燥,自無風溼之患。

頭髮花白的湯和精神矍鑠,亦是感同身受的點了點頭。他早年間在沿海防備倭寇,又做過南洋水師大都督,風溼症也是最為嚴重的。“若說早幾年,這北地苦寒,倒也確有其事。”湯和道。

“不過這幾年,些許嚴寒,已無法傷及我大明子民了。”他笑著低頭,輕輕扯了扯身上衣衫的領子。“這毛衣,可是個好東西啊!”

“價廉物美,只是用草原上取之不盡的羊毛便能夠織造。不過數文銀錢,就能買下那毛團子織成毛衣,使得貧家百姓再無冬日無衣禦寒之苦。”

“這毛衣,可說是活人無數了!”

順天工業並沒有西安、太原二府那般發達,究其原因,是因為順天百姓大多家有恆產,即便有些許失去土地的流民,在大明建國之初,便也多分配了足夠的土地耕種。

對如今的大明來說,農業仍舊是關乎國運的第一大產業,在順天大肆興建工廠,也不會有足夠的人手成為工人。

但作為北地大鎮之一,順天卻也發展起了一些近代化模式的工坊。其中,毛線紡織廠與蜂窩煤爐廠無疑是其中最為興盛的兩個產業。

毛線紡織廠是因為此地臨近北疆,前往北疆榷場收購羊毛便利,且這裡也是毛衣的主要市場,故而許多商人便乾脆將工廠開設在了這裡。

至於蜂窩煤爐……順天城旁的西山,便是有名的煤產地,而今的西山煤場,已經成為了皇家極為重要的收入產業之一。燒煤取暖,也已經成為了順天之類的北方大城在冬日取暖禦寒的重要方式之一。

畢竟蜂窩煤耐燒、安全,耗用也不高,還沒有異味,製作簡單的蜂窩煤爐便也順理成章的,走入了千家萬戶。

“咱想起了去年時,這順天府遞送到應天一份奏疏。”老朱頗為感慨的看了看身上的毛衣,“說道去年冬時這順天府遭了雪災封道,足有二十餘日。道路封閉,百姓無法出城去打柴燒火。”

“咱那時候還擔心,這城裡,必然要凍死了人,甚至想著要著內閣去擬了賑災的事宜。然而後來竟看到奏疏上說,城中百姓竟無一人凍死。”

“仰賴的,就是這毛衣和煤爐啊!有了這些東西,這順天,確實稱不上是苦寒之地了。”

他揹負雙手,昂首向天,看著飄飄灑灑落下的雪花。“日後便當真成了苦寒之地,那又如何”

“百姓受得,咱朱家後人自也該受得!與百姓感同身受,才能知道重視民間疾苦。”

“咱有意,將大明都城遷到這順天來……那恩科之事,給咱敲響了警鐘啊!”

“都城在南,朝中大臣們享了江南溫柔,就忘了北地百姓還處在苦寒之中,一心只想著為南人張目……標兒是咱一手教出來的,不至於偏聽偏信,倒也罷了。”

“南邊畢竟遠比北面富庶,若是後世有哪個皇帝沒有這份英明,居住在南邊溫柔鄉中,忘了這北邊的半壁江山,如那弱宋一般偏安一隅,那豈不是敗壞咱的英名”

“還是要將都城遷到北邊來……皇帝既在北邊,朝廷就不至於忘了北面的百姓。”

“況且這順天府是個好地方,定都於此,北可聯通草原,東可揚帆出海。聯通四方,著實是個不錯的帝王基業。”

老朱想要遷都北方,眾人都是知道的。朱肅知道的更多,老朱是想著日後若是小冰河時期來臨,大明皇帝若是身在南邊,無法對北面的嚴寒感同身受,或許會將北邊視為累贅。

而若是定都北方,朝廷就必須要投入資源來經營北面。小冰河時期若來,藉助經營許久的商道、水路,抗災能力也能更好些。

而選定順天,其實也是意料之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