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38章 潛在危機 (第1/2頁)

加入書籤

對於大明的國策從休養生息轉為開疆拓土,老朱也是支援的。他是一位十分為子孫計的開國皇帝,巴不得一代人做完數百代的事,開疆拓土,本質上是為大明帝國積攢家底,日後即便是仍有危急來臨,家底厚實一些,也能給後世子孫多一些翻盤之機。

藉著朱肅的先知先覺,大明這些年的開疆拓土也甚是順利:大明總能在某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介入他國的內亂之中,以四兩撥千斤之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績。也正是因此,大明的這幾次對外開拓之戰,明軍始終都無有虧損,四下出徵的大軍非但沒有拖垮大明的經濟,反而為朝廷帶來了瀛洲與鳳鳴洲的金礦、三韓的人力資源、草原的皮毛與山貨、南洋的香料及海珍,以及繁榮的商貿與數之不盡的賦稅。

朝廷,越打越強,也使得大明上下信心爆棚,無論軍民建功求戰之心皆是一片火熱。

不過劉伯溫在這本奏摺之中,卻看到了如今的大明隱藏在一片欣欣向榮之中的,那一抹山雨欲來的危機:他認為,如今的大明雖然看似威武強大,然而自建國以來,大明本土卻始終未曾真正的得以休養生息。

為了抓住那些千載難逢的機會,朝廷不得不枉顧大明本土生民疲敝、田地荒蕪,強自發展軍事、商業。為了開疆拓土,國朝大利,這般作為也屬無可厚非,畢竟時機不等人,若是錯過,還不知幾百幾千年後方有這樣的機會,故而他劉伯溫生前,亦是開疆拓土之策的忠實擁躉。

可接下來……卻不同以往了。一直以來,大明都是憑藉著剛建國時的一股銳氣,以及血尚未冷的一眾開國軍將及精兵,繼而開疆拓土的。然而如今已經是洪武二十年了,當日開國勳將兵卒,多已老朽,縱有氣力不失者,連年征戰,也該疲乏了。可若是強徵新兵,又要損耗民力。自元末肆虐以來,百姓十不存一,中原大地荒蕪,甚至有十里不存人煙之處。縱使徵發了不少的倭人、朝鮮人開荒耕種,但華夏終究是華夏人的華夏,那些番人農奴,歸根結底,只不過是權宜之策罷了。

時代在變化,大明要發展,就不能因循守舊,頑固不化。昔年,抱殘守缺的舊學是頑固不化,幸而新學興起,陛下英武,方才有了今日強盛之大明;可如今四鄰歸附,歐洲陸遠,若是仍自強徵,只怕吃下來的這些甜頭還未消化,大明本土,就要生出事端了。

劉伯溫認為,如今正是時策該當變更之時。今日之大明,應當暫歇征伐,休養生息,經營好人口、租界、鳳鳴洲等諸事,先行站穩腳跟,而後再尋機出動,繼續開疆拓土……否則,根基不穩,即便再有功勳,只怕也難逃故蒙古帝國那般,成吉思汗一死,便分崩離析、內鬥不斷的下場。

無怪劉伯溫死後才上此遺奏……一項國策的改動,往往勾連著無數個人、以及集體的利益。昔日大明改動國策,動了許多舊式官僚的利益,眾臣工群起反對,還是老朱以開國之君之無上威望,用鐵腕將這些魑魅魍魎全都壓了下去。而今的開疆拓土之策其後,同樣已經勾連了無數利益團體的利益,論及其存續的年份,甚至比早些年的休養生息之策還要更久遠些……若是劉伯溫活著時當眾提出此策,只怕就要被人給噴成篩子了。

“標兒”見朱標仍在皺眉出神,老朱追問道。

“……”似也知道此奏疏關係之重大,若是一不小心,大明至此由盛轉衰,也不無可能。身為國之儲君,朱標開口不得不慎之又慎。

然而朱標而今早非優柔寡斷之人,十數年來的政務磨練,已經將他磨練成了一位合格的繼任之君,他又想了稍許,方才咬了咬牙,道:“父皇,兒臣以為,誠意侯遺奏之中所言……甚是有理!”

朱肅聽在耳中,不禁暗自佩服。朱標說出此言,足以證明他已經有了如同老朱那般,身為強勢之君所該有的魄力與主見……選擇改動大明之根本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