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五百六十八章兵者國之大事 (第1/4頁)

加入書籤

</dt>

利用馬匹,遊牧民族集中自己的大軍,可以將農耕民族的大軍各個擊破,農耕民族想要戰勝遊牧民族,其憑藉的只能是先進的武器代差。

比如說,我拿鋼刀去打你的鐵刀,我拿大炮去對付你的弓箭,我用鐵甲防禦你的弓箭,而我用鐵箭攻擊你的皮甲,依靠這種武器上的代差,來彌補在機動力上面和遊牧民族的差距。

大唐帝國當年橫行西域,殺得遊牧民族的代表匈奴落花流水,抱頭鼠竄,依靠的就是先進的武器裝備,攻擊以陌刀,以強弩,防禦則依靠鐵甲,而匈奴那時鍊鐵工藝極為落後,弓箭射不穿大唐士卒的甲冑,自家的皮甲卻扛不住唐軍的強弩,兵器方面也擋不住唐軍的陌刀,這才會被唐軍追殺得到處逃跑。

然而,當遊牧民族在武器上與農耕民族不再有代差的時候,在戰爭中,機動力強大的遊牧民族通常都會佔據優勢。

當年鎮守遼東的明軍大將李成梁,養寇自重,結果慢慢養出了努爾哈赤這頭猛虎,當清軍與明軍在武器上已經沒有代差的時候,大明的軍隊便悲劇了。

而明軍的火器,從先進性來看,是要高於滿清的弓箭的,奈何火器如今正在起步期,優點缺點都同樣突出,而弓箭卻在這個時代已經幾乎發展到了巔峰。

叛將孔有德更是將孫元化手下的造炮工匠全部挾裹到了遼東,如今在火器方面,尤其是火炮方面,滿清已經和明軍不相伯仲,也就是在火槍方面,以及人數的方面,明軍才會佔有一絲優勢。

不過由於官吏腐敗,偷工減料,頻頻炸膛的火槍並不為基層士卒所喜,所以如今看來,其實清軍和明軍在武器裝備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而在火炮方面,清軍甚至可能會更強一些。

這也是皇太極擁有如此的自信,悍然親自上陣,入侵大明的原因之一。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有什麼好怕的呢?

不過工業革命之後,遊牧民族終於悲劇了。

嗯,馬兒跑的再快,有汽車坦克跑得快嗎?蒙古馬再耐力持久,有汽車坦克的無窮盡動力輸出嗎?你有騎射無雙,我有機關槍火箭炮等著你,原本自己就沒能發展出什麼先進的科技,待到工業革命出現後,曾經依靠馬匹肆虐天下的遊牧民族,終於被歷史所淘汰,永遠沒有再起的機會,成吉思汗的榮光和功績,只能是在夢裡永遠地回憶了。

而在此刻的紫禁城內,面對崇禎皇帝的詢問,楊嗣昌的心情無疑是十分矛盾的。

高起潛的對策,雖然比較穩妥,但是損失會比較大,充其量也就算得上是中策,大軍慢慢地聚集,穩守不出,待到明軍數量越來越多,最後伺機與滿清決戰,或直接威懾清軍,使其自動退出關外,只是在這期間,北方各地被入侵的清軍攪得一片糜爛是免不了的。

盧象升的對策則與高起潛相反,為了避免朝廷和百姓的更多損失,出城與清軍野戰,這看起來是上策,但是萬一失敗的話,則北方再無能制滿清之軍,到時清軍便可放心地四下劫掠,明朝的損失反而會更大,這有點像是牌桌上的一把梭哈,是生是死全看這一局。

而關鍵的關鍵便在於,盧象升的贏面有多大。

但是受制於情報不暢,說實話楊嗣昌也不知道盧象升的贏面有多大,盧象升英勇善戰,對流寇幾乎是無往而不利,但是他畢竟沒有和清軍交戰過的記錄,己方有六萬大軍,但清軍有多少人馬,楊嗣昌並不知情,他只能從各地發來的紛紛亂亂的報告中,模模糊糊地揣測一個數字而已,嗯,遼東苦寒之地,人丁稀少,能有四萬兵馬出來就了不得了,就算三萬好了。

面對皇帝充滿著殷切希望的目光,楊嗣昌最終只能含混地說出自己的看法,“臣以為,兩位大人所言都有道理,但滿清士卒之兇悍舉世皆知,臣以為,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