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二百一十六章取勝 (第1/2頁)

加入書籤

</dt>

在冷兵器時代,雖然農耕民族的文化層次一直要比遊牧民族高,然而在軍事上,卻經常是遊牧民族佔據上風。

原因就在於,遊牧民族號稱馬背上的民族,機動力強,蒙古馬皮厚毛粗,耐力極佳,即使在冬天也能在雪地裡覓食,一名蒙古騎士,一日可以機動一百六十里,這樣農耕民族的步兵只能望洋興嘆。

機動力強的騎兵,在步兵面前,在戰場上,更易獲得主動權,另外,馬上的騎兵,看起來要比步兵高大很多,速度也快很多,具有更大的威懾力和衝擊力。

一萬鐵騎同時縱馬奔騰,聲勢逼人,連地面都微微顫抖起來,趙無忌大喝一聲:“結陣!”頓時,排列在最外沿的大盾兵,將高達兩米的粗大巨盾用力向地面頓了下去,巨盾下部的錐形鐵尖深深地插入泥土之中,粗壯的大盾兵再用肩膀牢牢地靠住巨盾,剎那間便在明軍外圍豎起了一排堅固的盾牆。

盾牆後面的陌刀手,將長長的陌刀自大盾間隙伸出,閃亮的刀鋒,令人望而生畏。

火槍手身居大陣中央,屏息持槍,等待主將的命令。

趙無忌列的陣型,乃是後世法國拿破崙發明出來的,專為剋制騎兵的火槍方陣。

火槍兵圍成正方形,如此一來,無論敵軍從哪個方向突襲,都在已方火槍的射程之中,火槍方陣內的槍手,依舊實施的是三段射擊戰術,以保證火力的持續性。

第一波突擊的蒙古士兵,搶先發起了攻勢,他們拉弓射箭,將利箭向空中斜斜射去,靠著箭頭的重量,呈拋物線下降的利箭如同鋪天蓋地的蝗蟲一般,傾瀉在明軍陣營之中。

明軍有鐵甲護身,即使箭雨如蝗,然而距離過遠,終究無法穿透明軍的鐵甲,只有個別人被射中了鐵甲保護不到的面部和手腳,慘叫著倒了下去。

與此同時,明軍的火槍也開始發威了,經大明著名技術官僚趙士禎改造過的火槍,原型乃是自土耳其傳來的魯密銃,魯密銃曾被評為大明火槍之中,最遠最毒的火器,改造後的火槍,射程與威力更是大有提高,連綿不絕的槍彈,連綿不絕地收割著蒙古人的生命。

蘇德的騎兵都是無甲或是皮甲的輕騎兵,根本無法抵禦火槍的鉛彈,衝在最前的騎兵們紛紛落馬,而倒地的馬匹也成了後面騎兵前進路上的阻礙。

連續不斷的火槍射擊,使得只有極少數的蒙古騎兵能夠衝到明軍陣前,而閃亮的陌刀刀鋒,令蒙古人的戰馬產生了天然的畏懼,無論騎士們如何命令,胯下的戰馬就是不敢再前進一步,在明軍陣前勒馬不前的蒙古騎兵,成了火槍的最好靶子,近距離之下火槍命中率高的驚人,明軍陣前頓時便死了一大批蒙古騎士和馬匹。

隨著時間的流逝,蒙古騎兵死的越來越多,而明軍卻越戰越勇,蘇德雖然心疼嫡子之死,怒氣攻心,然而他畢竟不是蠢人,看著明軍就如同個扎手的刺蝟一般,雖然自己這一方攻勢如潮,然而已方騎士卻是紛紛落馬,猶如拍打在礁石上的浪花一般徒勞無功,一波一波地消散了開去。

蘇德見勢不妙,急忙下達了撤軍命令,趙無忌眼看敵軍士氣已失,開始撤退,於是便敲響了進軍鼓,聽到鼓聲,隱藏在戰場邊緣的商敬石率領一千重甲騎兵,揮舞著長長的陌刀,向敵軍殺去。

蘇德沒想到明軍居然還留有後手,急忙分兵向前迎戰,兩軍相接之際,明軍士兵細長而又鋒利的陌刀使他們佔據了極大的優勢,蒙古騎兵的兵刃根本夠不到明軍,反而被明軍一刀一個,斬落馬下。

商敬石的重騎兵如入無人之境,在敵人的輕騎兵面前予取予奪,很快地,趙無忌也帶領陌刀隊和火槍隊趕了過來,火槍隊遠攻,陌刀隊揮起陌刀,與騎兵一起屠戮敵軍。

蘇德眼看敗局已成,無奈之下,也只好效法胡切爾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