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九百一十七章祭奠和受降 (第1/1頁)

加入書籤

</dt>

強抑心中悲痛,崇禎隨即慢步帶人走進了祠廟,沿著漢白玉的臺階,君臣拾級而上,很快便來到祠廟中央。

崇禎抬眼望去,只見祠廟正中立著一尊洪承疇的塑像,此時的洪承疇,身穿一品官袍,頷下三縷長鬚,目光炯炯有神望向遠方,看上去不怒自威,臉色凜然。

崇禎強忍眼中淚水,上前給洪承疇上了幾炷香,又久久地凝望了塑像半晌,重重地嘆了一口氣,方才黯然神傷地帶人離去。

祠廟一共四座,其中做得四平八穩,文采斐然,震驚四座。

受母親的教導,他自小便已養成謙和溫潤的性子,他並非那種鋒芒畢露,愛出風頭之人,之所以要拿出那麼一篇花費了將近半月時間才精心寫就的祭文出來,洪承疇為的是紀念,祭拜外公,也為了能讓自己的才華,為有實力,有財力的族人所賞識,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八歲的小小孩童,強抑著內心的害怕和不安,在眾目睽睽之下,大聲朗誦著自己所做的祭文,時不時也用眼角期盼的餘光,投向德高望重的族長和族中的一眾宿老,孩童的目光中,自卑中,帶著的更多是期盼,以及對未來的殷切渴望。

然而世間事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雖然有族人表示了對這位早慧族中子弟的欣賞,但卻依舊無人肯慷慨解囊,贊助他就學的學費。

而有些失望的小小孩童,唸完了祭文之後,只得獨自一人站在角落中,愛惜地撫了撫身上補丁處處且不合體的粗布衣衫,竭力地高傲地昂著頭,在眾人面前,維持著自己內心那脆弱的,小小的,可笑的自尊。

寄望族人援手的希望,就這麼破滅了。

但洪承疇並沒有氣餒,在家中,他如同小大人一樣,拍著緊摟自己,哭泣不已的母親肩頭,安慰著母親,“娘,你放心,孩兒將來一定努力,想辦法出人頭地,光耀門楣,讓娘過上好日子。”

又過了兩年,看著身體日益虛弱的母親,他挺身而出,以稚嫩的肩膀,毅然扛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

小小的孩子,開始挑著扁擔,走街串巷,用稚嫩清脆的童音,吆喝著售賣母親製作的豆腐乾,以補貼家用,維持家人的生計。

十歲的孩童挑著沉重的扁擔,清脆的叫賣聲,在十里八方的很多地方響起,但他最喜歡去的,卻是離家七八里地的,水溝館的村學。

因為他聽族中長輩說過,村學的先生,西軒長房的洪啟胤,乃是這附近最有名的才子,是以仰慕洪啟胤學問的孩童小販,便經常挑著擔子,來到村學門前售賣豆乾。

雖然這裡客源並不多。

郎朗的少年讀書聲透過窗楹,傳到外面,聽在洪承疇的耳中,卻是宛若天籟一般,先生低沉渾厚的教學聲音響起時,他更是全神貫注地側耳細聽,生怕聽漏了哪怕是一個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