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六百七十七章羅生門現象 (第1/3頁)

加入書籤

</dt>

春日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射進了雄偉的建極殿,此刻正是上午,崇禎皇帝正會同手下的諸位重臣在此議事。

坐在龍椅上的崇禎皇帝臉頰消瘦眼圈通紅,神態頗為憔悴,在清兵入侵的這一段時間裡,他著實是被折騰得不輕,每日需要他處理的奏摺相比以往幾乎翻了三倍之多,但他咬著牙依舊堅持著每日批閱奏摺直到深夜,這兩個多月來,崇禎整個人都瘦了一圈。

然而體力上的疲累也就罷了,更加累人的卻是心態的疲累,由於大明日益腐朽的吏治,各地官員造假成風,他們給皇帝的奏摺裡面很多內容都摻雜了大量的謊言,難以分辨真偽。

倭國曾有個很出名的電影叫做羅生門,一名武士被人殺死,捲入此案的眾人各執一詞,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或是編制謊言,從而使得此案的真相撲朔迷離,難以破解。

崇禎如今面對的局面,可以看成是羅生門的擴大化版本,清軍入侵,糜爛千里,為了推卸責任,所有涉及其中的文臣武將,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在給皇帝的奏摺中,稟報著一些真真假假各種各樣的資訊。

這使得崇禎的工作量一下子又增加了好幾倍,因為他要在幾分不同的奏摺中,經過縝密的對比和思考,找出事實的真相,還原當時的真情實景。

這種奏摺看多了,直接導致崇禎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大大提高。

所謂決策,無非就是根據手頭已有的情報經過分析,做出最終正確的決定,但是崇禎收到的是一堆亂七八糟真真假假的情報,這也是為什麼崇禎皇帝人很聰明,又是如此的勤政,結果卻把大明的江山越搞越亂的原因之一。

其實錦衣衛和東廠作為天家鷹犬,皇帝的耳目,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皇帝獲取真實的情報,只可惜這兩把刀也被崇禎自己給廢掉了。

崇禎登基之時不過是個十六歲的少年,歲數不大,經驗尚淺,隨後在東林黨的忽悠下,他誅殺了擅權的太監魏忠賢,沒了魏忠賢的制衡,直接導致此後東林黨人充斥朝野,勢力尾大不掉,最終將大明拖入了覆滅的深淵。

魏忠賢活著的時候,四海之內雖然也有反賊,但是從來都沒達到像崇禎執政時的那種亂賊四起的地步,充其量都是一些小規模的毛賊,很輕易便都被官軍給剿滅了。

並且那時大明的財政狀況也很好,魏忠賢死的時候,給崇禎的內庫留下了大筆的銀錢,東林黨眾正盈朝之後,慢慢地崇禎反而沒有錢花了。

魏忠賢不是什麼好人,但是他恰好可以形成對東林黨人的制衡,他派去大明全國各地的稅監,目的固然是為了自己撈錢方便,但客觀上,收益最大的還是皇帝的內庫。

魏忠賢死後,各地鎮守太監紛紛被召回,崇禎自己主動斷掉了這條財源,而過了數年之後,當資金窘困的崇禎打算重開礦稅時,卻被大臣們以‘皇上不可與民爭利’為由,給阻止住了。

在東林黨的慫恿下,崇禎自己更是主動地把‘迫害忠良’的錦衣衛和東廠的職能大大地削弱了下來,直接導致了大明情報工作水平直線下降。

於是,崇禎就這樣勤勤懇懇地不斷地出著昏招,他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這個王朝好,但是他的所作所為無一不加快了大明王朝的覆滅速度。

從清兵剛開始入侵時的茫然無措中清醒過來後,大明的大小官僚們紛紛開始推過攬功,把兵敗的責任推到同僚,下級甚至是上司身上,開啟了互咬模式。

首輔劉宇亮首先發難,他在朝會上當眾向崇禎皇帝上奏,指責山東巡撫顏繼祖尸位素餐,碌碌無為,在清兵入侵之時沒有承擔起他該承擔的責任,沒有站出來組織應對清兵的入侵,只敢帶著手下士卒龜縮在德州城中,坐視清兵圍攻濟南,以至於山東的形勢一片糜爛而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