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三百四十三章君臣奏對(一) (第1/2頁)

加入書籤

</dt>

看著崇禎又驚又喜的神色,趙無忌臉上平靜如常,依然是一副恭恭敬敬的樣子,內心卻不禁暗歎一聲。

天子,受命於天,富有天下,代天行事,擁有無窮無盡的威嚴與權力,然而區區二十萬兩銀子,便讓崇禎激動成了這個樣子,由此可見,這皇帝目前都窘迫成什麼樣子了,羅汝才不過一介流賊,手頭都有十多萬兩銀子,堂堂大明帝國的君主,居然會為了二十萬兩銀子驚喜萬分?

趙無忌對崇禎並無惡感,相反,他對崇禎給予他的知遇之恩,是深深感激在心,然而此時,有些話,他卻不能,也不敢說太多、太深。

解決財政虧空問題?很簡單,那些皇親國戚、朝堂上的諸位大臣有的是錢,李自成攻破京師後,自崇禎的國庫中只得到了十萬兩銀子,自京師的權貴大臣手中,卻足足搜刮到了白銀七千萬兩!這哪是皇上與民爭利啊,這分明是勳貴大臣們跟皇上爭利。

在趙無忌看來,大明朝廷中的諸公如此腐敗,崇禎只需反反腐,抄抄家,便可輕易獲得大筆銀子,隨便搞搞也能弄個幾百萬兩白銀,彌補缺口或許不夠,但賑濟救災卻是沒什麼問題,只要穩住了難民,流賊便成不了氣候。

然而這話他不敢說,大明自朱元璋起,二百多年來,官僚系統早已變得臃腫不堪,官員們更是腐敗成風,他們的腐敗,不是一個人的腐敗,而是整個系統的腐敗。

就以崇禎用以反腐的主力工具錦衣衛來說,從上到下也是爛透了根,買官賣官,敲詐勒索那都是家常便飯,崇禎後期反腐的成果,大部分都白白肥了錦衣衛,崇禎自己倒沒得到多少。

這種情況下,趙無忌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在朝中既無人脈,也無資歷,頂著一個五品的知州官位,要他向崇禎提出反腐的建議,進而站在整個龐大官僚系統的對立面,還是算了吧。

趙無忌並不懼怕犧牲,但是犧牲也要犧牲的有價值,敵我不明的情況下,貿然向皇上進諫,然後被整個官僚系統不明不白的整死,這不是犧牲,這是送死,這麼做除了能得到一個冒死進諫的名聲外,幾乎什麼用都沒有,這樣犧牲的價值基本為零。

崇禎皇帝自登基以來,一直兢兢業業,勤勉政務,期待自己能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他的勤奮程度,不僅僅在大明的歷史中,便是在整個華夏王朝的歷史中,像他這樣勤勉的帝王也不多見。

他的身材清癯瘦削,外表沉穩持重,神態莊嚴,幼時的經歷又養成了他儉省的習慣,他自小便透過自學閱讀了大量的經史著作,儒家的正統觀念對他影響深遠,毫不誇張的說,他的學問和修養,在朱元璋的子孫後代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少數人。

然而,他的缺點也同樣的鮮明,剛毅的外表下面,內心最深處卻隱藏著軟弱,重大事件發生時,往往便會失去信心,放棄努力,等待命運的安排,性情又過於急躁,此外,與歷史上很多皇帝一樣,他的猜忌心也很重。

治大國如烹小鮮,他的急躁性情,使得後代的史學家常常扼腕嘆息不已,也曾有人說,若是換一個像萬曆般幾十年不上朝,不管事的皇帝,大明也許還不會亡得那麼快。

方向反了,越努力,反而會離目標越遠,同樣地,一個勤奮的庸才君主,他越勤奮地做事,反而只能使得國家越快的敗亡。

崇禎身邊,除了始終忠心耿耿的王承恩外,並沒有太多值得信任的心腹,就說這御書房內,除了王承恩外,崇禎背後還侍立著兩個年約十五六歲的小太監,別看他們一副謹小慎微、戰戰兢兢的樣子,宮中關係錯綜複雜,誰知道他們又是誰的眼線?誰知道趙無忌今日對崇禎說的話,明天會不會傳遍京師?

因與後金走私而賺的盆滿缽滿,富甲天下的山西晉商,朝中諸公就當真對他們的行為一無所知?能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