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三百五十章可有意否 (第1/2頁)

加入書籤

</dt>

小老頭疑惑地看著趙無忌,一臉茫然之色:“哦,趙大人聽說過老夫?老夫早已退隱多年,沒想到還有人記得老夫的名字。”

趙無忌強行按捺住激動的心情,緩緩又坐了下去,看向小老頭,笑容可掬地說道:“老先生此來,所為何事?”

小老頭的臉上頓時露出幾分尷尬之色,忸怩了半天,方才說道:“小老知道此事有些為難趙大人了,只是火器乃是軍國大事,直接干係我大明邊境安危,是以小老今日覥顏來此,備下些許薄禮,希望趙大人能行個方便,將小老發明的燧發槍列入戶部軍儲倉明年的採購計劃……”

燧發槍!燧發槍!果然是他!

趙無忌表面安然不動,神態自若,心中實則早已掀起滔天巨浪,不會錯了,面前這位老者,便是大明又一位火器專家,據史書記載,他在崇禎八年,也就是今年發明了燧發槍,畢懋康,字孟侯,號東郊,乃是大明自趙士禎以後,又一位世界級的火器大師!

畢懋康發明的燧發槍,改進了火繩槍懼怕風雨的弱點,由火繩點火,改為燧石發火,發射時只需連續扣動扳機,摩擦燧石,便可引燃槍內火藥,發射鉛子傷敵。

燧發槍的出現是火槍歷史上意義最大的改進之一,畢懋康的發明,幾乎是與歐洲同一時間,這說明,起碼在當時,大明的火器水平,還是居於世界的前列的。

畢懋康還撰寫了《軍器圖說》,在裡面列舉了種種火器,毒弩的種類與製造方法,詳細描寫了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與巨大威力,更是在其中點出“夷虜所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這樣高瞻遠矚的論斷。

這本書,隨後還被一些留在大明的歐洲傳教士所翻譯,而後傳回了歐洲,被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奉為武器製造的經典指導書籍,然而,就這樣一本經典書籍,在滿清統治的時期,居然被滿清朝廷給禁燬了!禁燬了!

下達命令的就是被後世某些人美化成‘十全老人’的乾隆!

後金誤國三百年啊,趙無忌嘆了口氣,為了少數人的統治,為了他們一己之私,他們採用了愚民政策,只是,把眼睛擋住,外面的世界便不存在了嗎?把耳朵堵住,外面的聲音就消失了嗎?把自己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遏制住,那外界的其他國家便也不再發展科技了嗎?

這和掩耳盜鈴又有什麼分別呢?

這是愚民政策,還是愚弄自己的政策啊?這樣一群蠢材,又是如何竊據了華夏的正統,使華夏逐漸沉淪到了黑暗之中!

趙無忌壓抑著激動的心情,又看向桌子上那一盒點心,兩條臘肉,頓時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這個,您還是拿回去罷,本官從不收禮的。”

畢懋康聞言,頓時心情跌到了谷底,他雖然已經退隱多年,早已不在朝中為官,然而他仍然惦記著前線將士們的火器裝備問題,為了解決火繩槍陰雨天不能使用的重大弊病,退隱後,他苦心孤詣,獨自一人克服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耗時五年之久,終於造出了可在雨天使用的燧發槍。

他便是在朝中為官之時,也是兩袖清風,為官清廉,從不貪汙受賄,為了研究燧發槍,他更是將這些年自己積蓄全部投了進去,到最後,槍雖然製造出來了,卻也弄得自己一貧如洗,家中已經沒有多少錢了。

然而當他打算將這種燧發槍獻給朝廷之時,那些朝堂上的官僚居然看不上!

第一個原因是他的身份問題,他退隱後,便屬於民間人士,一個民間人士都能研究出燧發槍,那代表官方的軍器局的面子往哪放?是以軍器局的各個官僚,對這款燧發槍都是抱著極其批判的態度,橫挑鼻子豎挑眼,挑出了二三十個毛病,然後在給上司的文書中,稱此槍毛病太多,不堪大用,不適合裝備生產。

第二個原因,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