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九百六十七章奸臣讒言 (第1/3頁)

加入書籤

</dt>

明軍取勝的訊息已經傳到了京師,兵部侍郎趙無忌,巡撫方一藻,總兵吳三桂等人的奏摺皆已到達,所有的奏摺雖然內容不盡相同,但都確鑿無誤地證明了此次的輝煌大勝。

清兵十萬大軍被擊潰,不得不狼狽退回盛京,韃酋皇太極被趙無忌衝鋒陷陣時親自所傷,據聞傷勢極重,滿清饒餘貝勒阿巴泰歸降大明,滿清太子豪格被斬首,睿親王多爾袞不得不提議兩國議和,互為兄弟之邦,永不互相攻伐。

睿親王的使臣剛林,如今已經在前來京師的路上,此事在欽州伯趙無忌的奏摺上,已經給予了證明。

這樣的結果,對於崇禎來說,簡直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是以今日建極殿中的眾人,人人臉上也都是一副喜笑顏開,興高采烈的神色,雖然想起洪承疇和那十五萬大軍的損失,讓人感覺有些心疼,但畢竟慘勝也是勝利,總比戰敗強。

議和,這個大大地可以有,朝中眾臣很快便達成了共識,尤其是在得知關外只有吳三桂以及祖大壽率領的不到三萬可戰之兵的情況下,眾人的議和之心便更加堅定了下來。

滿清那邊雖然戰敗,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三萬明軍想要守住遼東,守住寧遠,塔山,杏山,錦州四城,難度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滿清主動提出要議和,對大明王朝上下的文武百官來說,簡直是正想瞌睡,天上就掉下來個枕頭。

太好了,遼東方向,總算可以和平幾年了,這便是崇禎和眾臣的心中想法。

議和這件事情算是妥了,無論是戶部尚書李待問,禮部尚書蔣德景,還是兵部尚書陳新甲,都從自己的角度,表達了對明清兩國議和的支援。

然後接下來的兩件事可就讓崇禎有些犯了愁,這兩件事都和此戰獲勝的功臣,兵部侍郎趙無忌有關。

這兩件事互有關聯,第一件便是趙無忌的封賞問題,有功必賞是上位者天然便具有的覺悟和技能,否則沒人會給你賣命。

第二件則是趙無忌提出的,有關治理遼東的方略。

趙無忌在奏摺中指出,數量龐大的遼餉,已經成了盤踞在朝廷身體上的一個巨大吸血管,讓羸弱已久的朝廷財政不堪重負。

如何解決遼東問題,趙無忌提出了兩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便是他毛遂自薦,主動請纓鎮守遼東,為國保衛邊疆,在奏摺中趙無忌宣稱,只要他在遼東一日,韃子便一日不敢犯邊。

第二個建議便有些石破天驚,趙無忌提出要裁撤關寧錦防線,放棄錦州,杏山,塔山,甚至寧遠等城,明軍退守山海關。

趙無忌對此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那便是明軍根本無法掌控城池之外的地域。

如果是黑旗軍這樣的強兵,自然便沒有這個問題,但關寧鐵騎雖然在大明的官軍中屬於戰力最強者,但一旦強大的滿清騎兵來犯,他們唯一的應對之策也只是退入城中,利用堅城固守,頂多會偶爾出城,偷襲一下落單的清兵部隊。

這樣做的後果便是,明軍只能控制以錦州為首的四座堅城,卻無法掌控城外那大片廣闊無垠的地區,因為明軍野戰打不過滿清。

這也是為什麼遼餉會高達每年幾千萬兩的原因。

掌控不了城外的區域,也就意味著在那裡的明軍,得不到來自領地的任何財稅收入,也得不到領地的任何糧食補給,所以駐守遼東計程車卒越多,朝廷就需要越多的糧食財物,運送去遼東。

古代也沒有高鐵,嗖的一聲幾個小時就把糧食運過去了,這時的運糧只能靠人力畜力,而人和動物在路上也要吃飯的,這一路上人吃馬嚼,一斗米運到遼東,頂多能剩下兩三成。

所以在趙無忌看來,大明之亡,跟這個作用不大,卻吸血能力驚人的關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