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5章 意料之外 (第3/4頁)

加入書籤

作為一名小提琴手,白玉林自然也是幻想過去創作一些屬於自己的作品,拿出一些實打實的成績,在大眾面前談論自己一生的成就。

成為職業小提琴手,並不代表就是一位古典音樂藝術家,這中間的差距看似模糊,卻猶如天塹。

陳啟仁在臺前一共說了5分鐘,最後他說道:“……30年前,我是一個30多歲的人。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夠對要求一個30多歲的人,這樣一個標準,去要求這個作品,不要想象它有多麼成熟,但是它確實是充滿了想象,充滿了膽量,充滿了追求的一個型別。而且是在法國那樣一個國家寫的,所以很有,與我們這個中國大環境中,所聽到的音樂不一樣的東西。謝謝。”

至此,演出方才正式開始。

相比於前兩個月,白玉林這次在舞臺上感覺更加的從容了,他不再是緊張的看著指揮和首席,也不再是努力的將自己沉浸在音樂之中,而是開始學著享受這個舞臺。

可能是來自於陳啟仁登臺後那番話的刺激,白玉林在演奏的時候,突然多了一些其他的感覺,現在的白玉林沒有時間體會這種感覺,只能任由這感悟在指尖流逝。

可惜之餘,白玉林對於這首《源》也有了別樣的感悟。

就和陳啟仁整個創作生涯一樣,這首《源》絕非是面對大眾而創作的作品,陳啟仁絕少有面對大眾而創作的作品,更多的都是為了超越自己的創作理想而創作的。

這首曲子是有一定的聽覺門檻的,有些過於強調空間感,缺少故事性,讓大部分沒有交響樂視聽習慣的聽眾感覺不明所以,甚至是覺得這可能是鬼片的配樂。

但實際上,這首曲子的開拓性就在於它打破了交響樂常規的排列,從另一個空間角度,給人別樣的感受。

而且在樂曲中,每個聲部都有其獨立演奏的部分,甚至是每位樂手都有進行獨立演奏的需求。

在樂曲的最後,白玉林驚訝的發現,整首樂器的完成度非常的高,20分鐘的樂曲,在不知不覺間就已經演奏完成。

而在樂曲演奏結束後,陳楊天指揮再次邀請陳啟仁上臺,同樂團一起向觀眾致意。

接下來就是休息時間。

觀眾們在休息,樂團的工作人員則要將舞臺上的座椅擺放成常規的排列模式,到這裡白玉林終於是明白為什麼少有樂團和劇院願意演奏這首曲子了,實在是太麻煩了!

時間上就很趕,演出前可以先排列好,但是演出中間休息的時候重新排列,就有些著忙了,總不能讓觀眾們就在那裡等著吧,聽一首20分鐘左右的交響樂,然後再休息10分鐘?

也就5分鐘的時間。

剛剛把座位排列好,休息時間就結束了,馬上就要開始中場的演出。

《G小調管風琴、絃樂與定音鼓協奏曲》 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 管風琴:伊維塔 沃特。

這首曲子算是這個排練週期合練最多的曲子了,只要伊維塔女士有時間,樂團就會配合她進行排練。

和陳啟仁不同,伊維塔·沃特並不是國家大劇院常駐演奏家,也不是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客座音樂家。

這首曲子就是白玉林比較苦手的那種,樂曲開始管風琴的那一段,就讓他的耳朵感到有些難受了。

但等樂曲進入主題後,白玉林就開始有些感受到了那種來自法蘭西的風采。

相比於陳啟仁的《源》,很顯然這首曲子要更能讓聽眾接受,尤其是結尾部分中提琴的體現,十分感人。

這首曲子演奏了有27分鐘左右,完成程度也非常的高,這和白玉林的預計發生了很大的偏差。這段時間樂團裡發生的事情他雖然說不是很瞭解,但既然是發生了一些事情,他認為就一定會對排練產生一些影響。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