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0章 一聞千悟 (第2/4頁)

加入書籤

臏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自己的師兄。這也是人之常情,誰在剛入世時,都想找個沾親帶故之人帶帶自己。龐涓得知孫臏意願後,也極為高興。”

“孫臏到魏國後,兩人相處極好,常常商討兵法。可,久而久之龐涓就有了一種錯覺,那便是孫臏的計策總是略高一籌。孫臏自然沒注意到這一點,他又何曾想過龐涓會因此埋下芥蒂。”

“然而,孫臏之所以每次提出的計策都要比龐涓的略勝一籌,也全因孫臏每每所提出的計策皆是在龐涓原定的計策上展開的。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龐涓已有了對應計策,孫臏也不過是在原有的計策上加以完善罷了。”

“這就很好理解了,就拿王妃您來說吧。比如,一個人已經對王妃您十分恭敬了,可他身邊的謀士卻告訴這人,“你除了對王妃恭敬外,還應該再做出一些更恭敬的舉動來。”這般提議,本意是為錦上添花,可在龐涓看來卻成了一種威脅。”

“單是威脅,龐涓還不至於毀掉孫臏,這其中也有一個導火索,而,這導火索就是‘六博棋’。六博棋不同於現下的圍棋,它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盛行。六博棋有:方、廉、楬、道、張、曲、詘、長、高九個行棋位置,對弈雙方各有一枚“梟”子,其意也是“王”的意思;另有五枚棋子叫“散”,其意也是“卒”的意思。只要對方的“散”子擋道,那另一方的“散”子就無法前行,所以,彼此要想盡辦法去堵對方的路,再用“梟”子去吃掉對方的“散”子。若想取勝,也要做到“梟”“散”配合。”

“但,六博棋又以擲骰子的方式來決定可以將棋子放在何處,這就有些賭運氣的成分了。誰的骰子擲得好,誰的“散”子就能先佔道,從而也就決定了誰能率先殺掉對方的“梟”子,取得勝利。”

“有很長一段時間,龐涓都留孫臏於大梁,不知是不想讓孫臏涉險,還是怕孫臏搶軍功,總之,就給了孫臏能接觸到魏惠王的機會。這魏惠王呢就和孫臏常玩六博棋,初入世的孫臏哪懂什麼為人處事之道,那是常贏魏惠王。他不但贏,贏後還喜歡說教一番兵法謀略。”

“魏惠王也算有些肚量,也可能是不想開罪龐涓的原故,既要靠龐涓率軍東征西討,自然也要給其師弟孫臏幾分薄面。索性,魏惠王就常與孫臏談論兵法,久而久之他還真就越發覺得孫臏的兵法更好、更有道理了。”

“凡事,只要一思量出些道理來,就必會生事。你們想啊,本來日子過得好好的,突然有一天你們因一些感悟,就不想再過眼下的生活了,這是不是也意味著一種改變?在變與不變間,又往往取決於是否有道理、理由是否充分。只要稍有改變,也必會對原本的事物提出質疑。”

“魏惠王也不例外,聽多了孫臏的兵法謀略後,他就想對龐涓指手畫腳了。他是王,龐涓是臣,按道理來說,他也有資格指手畫腳。可,如果龐涓得知了那並不是王的本意,也不是王能想出來的,反倒是孫臏在背後推波助瀾呢?”

“龐涓身為大將軍,在手握重兵下最忌諱君臣離心。魏惠王既因孫臏對他所做決策接連質疑,那他又如何能再留孫臏呢?”

“然,他還是心軟了,因為他很清楚孫臏也是無心之舉。他雖陷害孫臏,對其施以刖刑,削去了孫臏的臏骨,卻還是留下了孫臏的性命。只要孫臏再難站起身子,也就做不了將軍,更無法帶兵打仗。如此,孫臏自也不會再是威脅。”

“但,龐涓又怎會想到,正是自己的婦人之仁,最終害死了自己...”

“唉~”趙衍驟然長嘆,不斷搖頭,隨之緩飲著茶水,似想歇上一歇。

柳霖霖也在這時晃動了一下沈安若的胳膊,微聲道:“怪不得人們常說不能有“婦人之仁”,原來是因為會留下大患啊。可,“婦人之仁”四字也不該這樣用啊,說到底不還是因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