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 (第1/2頁)
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朝廷“十萬大軍”在煙臺吃了敗仗的訊息隨著各種渠道傳遍了大明北方。
而且不僅北方省份知道了幾千澳宋賊人擊敗了朝廷的十萬大軍,連南方各省也知道了有這麼一夥朝廷無法剿滅的巨寇。
其實大明南方沿海各省更早知道並和澳宋人產生了接觸,但由於煙臺之戰的原因澳宋人的這塊牌子才算真正的在大明打出了名氣。
除了大明人在宣傳澳宋,深得宣傳之精要的俞化龍也用許諾好處,現金收買等手段找了一大堆跑江湖的和說書人等,透過這些各色人等向大明底層講述澳宋人的故事和政策。
除了小民反應大以外,京城的皇帝和達官顯貴們反應更大,當曹文詔十萬大軍敗於澳宋人城下的戰報傳到京城時,引得整個京城震動,從崇禎到大臣無不瞠目結舌,他們作為帝國上層自然比升斗小民更知道此戰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大明要對付兩夥“韃子”,一夥關外陸上來的韃子,一夥海上來的直接入了關的韃子。
一時之間崇禎有種大明要完的感覺湧上心頭,大明耗盡財政靠著天險和長城才把韃子擋在關外,這下好了澳宋賊子從海上而來不受天險和長城的限制。
簡直就是嘉靖倭亂2.0。不,比嘉靖倭亂要強的多,你看看那家倭寇能戰勝幾萬明軍,不都是靠著在海岸線上打游擊嗎?
結果澳宋人倒好直接和朝廷的大軍剛正面,並且還打贏了。
面對這種局面崇禎的cpu都要燒了,以前沒遇到過這種情況,都不知道現在是先防韃子,還是先防澳宋賊人了,他現在都不敢想直接剿滅澳宋賊人了。
崇禎智商又沒問題,剛送了幾萬大軍,又調幾萬大軍去送,問題是他也派不出幾萬人去送了,再調戰兵,九邊就要出漏子了,到時候韃子把京城圍就好笑了,至少相比韃子澳宋在山東離京城更遠。
既然暫時解決不了澳宋賊人,那就先解決曹文詔吧,這麼大的敗仗總要有人負責,作為主將的曹文詔自然是第一責任人,崇禎決定先拿他開刀。
於是崇禎命人把曹文詔從山東抓回來直接砍了用來穩定人心,但崇禎沒有懲罰曹文詔的家人,這也算是崇禎最後留給這個首次獨立領兵就戰敗的倒黴將領最後的“天恩”了。
煙臺之戰結束後俞化龍並沒有按照計劃離開煙臺,他反而決定在煙臺先長期駐紮下來,畢竟他在福山縣還幾個福山縣的幾個鄰縣發展了根據地。
煙臺之戰後明軍戰敗的訊息不斷髮酵,俞化龍又搞宣傳戰,兩相配合之下,北方大量失地農民決定來澳佔區混口飯吃,來到登州府以後發現澳宋真和宣傳的那樣給他們分地。
很多逃民沒指望澳宋人真給他們分地,只是希望澳宋人能少收點稅罷了,結果澳宋人給了他們一個驚喜。
現在來到澳佔區的大明平民,俞化龍給了他們兩種選擇,一種是不願意剪短髮離開大明的,就留在登州府的澳宋控制區種地,每個成年人不論男女(澳宋16歲算成年)澳宋人給發10畝土地(澳佔區的地主被打完後多的是無主的土地)。
一種是願意去澳宋本土為自己和子孫後代博個前程的那就剪短頭髮移民澳宋,到了澳宋你能種多少地就有多少地給你種代價是給澳宋當三年契約工人。
兩個選擇各有優劣,第一種不用離開大明不用剃髮,而且能有10畝熟地不用打三年白工,但將來朝廷有可能打回來秋後算賬。
第二種要背井離鄉遠離大明,可能一輩子都回不了家鄉,而且要剃髮,並且要開墾生地打三年白工,但是土地沒有上限,而且不怕朝廷秋後算賬。
從去年煙臺之戰結束後,短短几個月之間,澳宋的控制區多了20多萬大明逃民,而且去留比差不多是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