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9章 衝壓造幣 (第2/5頁)

加入書籤

術出現了。

衝壓技術產生的初衷,主要是為了給騎兵部隊鍛造整片式鎧甲。

像胸甲和背甲,類似明光鎧。

當看到結實輕便的胸鎧甲,阿布提議是否可以在上面壓印上胸徽。

比如,漢字或圖案什麼的,以彰顯自己軍隊的精神和屬性。

申徒石和一幫做模範的工匠,研究了一個月,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最後,大家選了一個日月圖案,做為粟末地武裝鎧甲的徽章。

既簡單又特別,寓意也深遠。

因為正趕上自己的孩子們快出生了,阿布就想著,是不是也學學人家前世的貴族世家們,做些紀念幣什麼的。

於是又給申徒石提出,能不能利用衝壓技術,製造金、銀、銅幣?

打製明光鎧一類的工件,是一種粗活。

但衝壓徽記,就比較難了。

衝壓銅幣,那更是難上加難!

衝壓銅幣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

只要有足夠可控的壓力,有足夠堅硬的衝具,就可以製作出來。

早期的衝壓技術,就是一個母衝頭座,一個公衝頭,再加一把大鐵錘就行了。

現在,在華夏北部大地上,就有好多薩柵、拜占庭、突厥等國的粗衝金銀幣。

然而,實際機器制幣的操作,哪有那麼簡單?

首先,你得要冶煉軟硬適度、成分合適的銅合金板材。

其次,你得要有穩定先進的衝壓裝置和動力來源。

第三,你得能做出造幣的沖模。

第四,你還得懂一點鈍化技術。

第五,你還得有能力保證品質穩定。

第六,你得有供應充足的銅、錫、鉛原料。

第七,你還得有能力把這些銅幣流通出去,不虧錢。

……

這些,在這個時代,除了粟末地,天底下可真沒有其他個人或組織,有能力如此滿足條件去完成成品。

大隋早期的五銖錢,大都製作精好,鏽蝕較輕,全是鑄範製作。

但數量,有點不足。

現在如果要再做大隋的開皇五銖,那要先得根據它合金含量的配方,煉出相似的銅合金原料來。

只是,這個的確難不住此時的粟末人!

文帝時期的五銖,因為銅的成分較大,銅幣泛青,還不算後來的真正白錢。

五銖白錢,銅含量嚴重下降!

而文帝五銖的金屬比例,銅含量穩定在七成以上,鉛含量在兩成,錫含量在一成。

要煉成這個比例的銅合金,高句麗、粟末地,都沒有一點難度。

這些地區,銅的冶煉技術可不要說太高!

當然,這都得歸功於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從中原不斷流入的技術和人才。

中原連續的動亂,促進了人才和技術的外流!

其實,這時期限制所有具有造幣能力者的主要因素,反而是銅原料本身。

銅這種東西,在中原地區,在漢朝以前並不缺。

而在隋朝以前,銅幣大都也是可以私鑄的!

只要你能搞到珍貴的銅錠,還能拿到標準的鑄範,並且官家和老百姓都認可使用,那就行了!

但是,從漢朝開始,銅已經成為帝國的絕對稀缺資源。

以至於到後來,連鐵錢這種東西都開始出現了。

到了大隋,情況又變了,也讓築造私錢行為變得有點困難。

文帝不僅不允許金銀進行流通,還強制要求天下人,必須使用符合官方鑄造標準的五銖錢。

當然,並沒有明令禁止私鑄錢幣!

那些洶湧而來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