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6章 撫愈 (第2/4頁)

加入書籤

具體的,就是透過僧、道系統,廣施糧物,舉辦法會。

大隋的佛教和道教,其管理和發展相當健康。

先說說,佛教的情況。

鴻臚寺下,統典客、司儀、崇玄三署,各置署令。

昭玄寺,是當時作為佛教系統的直接管理機構,置於崇玄署下。

隋文帝下詔任命僧猛法師,為隋國大統三藏法師,作為最高僧官的沙門大統。

大統之下,又分設職務,天下三藏,再分置十統。

在沿用北魏的昭玄系統之外,大隋也保留了北齊的斷事沙門。

而在地方上,在州設定僧正與沙門都等僧官。

廣皇帝后,詔智顗為大沙門,委以佛法,令其弘護。

其實,大隋的這些僧官,遠不像前朝僧官系統那樣,擁有能左右天下朝局的實權。

皇帝,只是想借其聲望,教化百姓,安撫僧眾。

與此同時,大隋又以大興善寺為國寺,內設立國內國外佛法交流教育機構。

在此,拜連提黎耶舍為外國僧主,主理對外佛事。

其主要職責,就是對外國僧人進行管理和安撫,並主持相關譯經和交流活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隋還在大興善寺,設“二十五眾”。

什麼意思?

就是由二十五位通達佛教義理的高僧,組成國家最高的佛學教育組織!

這個組織,專門負責執行佛教教化弘法工作。

在這裡,佛法被分類為數科。

每一科,再各設一名眾主,對前來大興善寺的僧眾進行教化、講授。

毫不誇張地說,當今大隋的許多明寺寶剎裡,大多數學者僧及教化僧,皆出於此。

大興善寺二十五眾,是當今大隋最具權威的佛教學院式存在。

當然,這些高階法師或者二十五眾,都是由皇帝親自敕任的。

這些僧官,受到國家供養,但不設官階。

所以,他們只是單純的國家佛教學術機構,極大地改善了前朝教團涉政的惡劣風氣。

廣皇帝上臺後,更加註重佛教的勸善化民,資助王化的作用。

他本人也非常篤信佛教,又對佛法有很深的造詣,平素結交的也是佛教領袖級別人物,如智顗、法安等。

為了加強對佛教的管理,他在鴻臚寺內增設兩名少卿的專門職位。

這兩名少卿,在輔助崇玄署對佛教控制的同時,也進一步削弱了昭玄寺的職權。

此外,逐步把佛教的管理收歸到俗官之下,眾多僧尼也都集中到官立大寺之中。

文帝時期遍佈中央和地方的僧官,逐步得到廢除。

針對前朝因無監察機構而導致僧官窳濫粗劣的情況,廣皇帝再對佛教監察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

即在斷事沙門的基礎上,再設“寺監”。

而那些郡縣的佛寺,全部改為道場。

郡縣的道觀,改為玄壇,各置監丞。

此等機構的職務,皆由俗官來擔任。

而其權力範圍,包括了監管中央僧官、嚴控地方寺院等僧務事項。

現在,大隋終於形成了對僧道全面監督的監寺觀制度。

這種變革,也讓大隋的皇權,可以更直接插手和管控佛教、道教。

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中央政府的詔令一旦下達,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直接影響到基層佛寺和底層僧眾,以及其下的廣大信眾。

這一招,對於大隋帝國統治的鞏固,善莫大焉!

這不,豫州總管府大總管、衛王楊子燦,就用上了!

他先是和楊侑、蘇威、蕭瑀等人,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