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9章 總管 (第3/5頁)

加入書籤

張須陀的死,並沒有濺起多大波瀾。

朝廷有意識地對這位大隋柱石式的人物死訊,進行了封鎖和壓制。

對外宣傳的,卻是張須陀生病調入京師休養。

其職,由左武衛大將軍周法尚接替,任滎陽通守、河南道討捕大使。

而張須陀的後事,則按照廣皇帝從江都傳回的旨意,將其秘葬於其帝陵附近。

一如麥鐵杖、樊子蓋,等人。

那意思,自然是等他千古之後,要將這些有資格進入皇陵陪陵的老臣,一一遷入。

這,當然算是一個臣子,一生最大的榮耀了。

迫於形勢,雖然不能給張須陀風光大葬,但該給張須陀的獎賞、賜封和榮譽,一樣也沒少。

朝廷隆重發詔通告,任命重病的張須陀為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儀三司,滎陽郡郡守!

又過了一段時間醞釀,原豫州刺史府發生了重大的行政結構和人事調整。

天下,震動!

豫州刺史部,重新變為豫州總管府。

豫州總管,由驍果衛大將軍、衛王楊子燦擔任,統管各郡州縣諸政軍事。

原豫州刺史部,下轄16郡57縣。

有河南郡(洛陽縣)、滎陽郡(管城縣)、梁郡(宋城縣)、譙郡(譙縣)、濟陰郡(濟陰縣)、汝南郡(汝陽縣)、上洛郡(上洛縣);

襄城郡(承休縣)、潁川郡(長社縣)、南陽郡(穰縣)、弘農郡(弘農縣)、淅陽郡(南鄉縣)、淯陽郡(武川縣)、淮安郡(比陽縣)。

新設豫州總管府之下轄郡縣,還是豫州刺史府舊地。

這些郡,多是京輔及三河地區,蓋濁水及淮水中下游盆地及平原地區。

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從來是大隋北方糧倉和人口核心重地。

據大業六年的統計,豫州刺史府的人口,佔當時大隋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

這也是河南、河北、山東,一旦天災發生,很容易匪患橫行的根本原因。

地少人多,人均耕地只有二十畝。

這經過四五年的天災人禍的不斷鬧騰,人是少了,可也並沒有少上多少。

之所以這些地方,現在看著是百里無人煙,是因為那兒要麼濁水氾濫、要麼天旱赤地、要麼匪患肆虐。

所以,好多人家,已經遷移到深山密林、高大塢堡、核心大城之中。

當然,條件好的,早就拖家帶口,包船南下遷徙逃難。

舉家搬遷的,據搜影統計,大多是進入江南、劍南、荊南、嶺南等地。

這一人口流動,讓南方這些地區的人口,開始瘋狂增長,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繁榮。

北風東漸,蔚然成勢!

既然現在河南道最大的匪患瓦崗寨“已除”,楊子燦治政的重心,便要發生轉移。

監國皇太孫楊侑,經過與留守政事堂蘇威、蕭瑀等人的商議,結合衛王楊子燦的建議,率先對京輔及三河地區的政事,進行了大調整。

當然,這是經過廣皇帝的遙控和授意。

最大的政治,就是安民、賑災、救災、治災。

具體,就是儘快引導逃難百姓,迴轉原籍,恢復當地的生產和生活秩序。

將豫州刺史府升格為總管府,這也是廣皇帝深思熟慮之後發出的一道旨意。

瓦崗寨因為楊子燦的大軍之勝,藥到病除。

這,讓廣皇帝心中大定。

只要中原穩固,其他地方再鬧騰,也終究翻不起大浪。

所以,楊子燦便以又一宗室重臣身份,擔任了大隋豫州總管府恢復後的第一任總管。

說簡單點,他現在就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