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0章 頭炮 (第4/4頁)

加入書籤

西南十里處。

商代,在索水岸邊始建索國索城;西周時期,又在索城側畔索水岸邊又建一城。

為了區別,舊城叫大索城,新城稱之為小索城。

西晉時,滎陽人在大索城再築塢堡以自衛,始名大柵塢。

南北朝時,滎州的郡治、縣治都遷到了這兒,大柵城就更名為滎陽城。

滎陽城,為鄭州郡(滎州郡,郡置虎牢關)下轄之地。

其地,西望洛陽,南眺嵩山,北瀕黃河,自古就有“兩京襟帶,三秦咽喉”之稱。

此時的滎陽城,不大,也不小。

有三門,城高八丈,高五丈,頂寬三丈,基闊十丈。

東西長約三里,南北寬兩裡,是河南地典型的版築夯土之城。

張須陀自擔任滎陽通守、剿匪總管以來,長期駐軍於滎陽城。

現在,李密的首要目標,就是這座缺兵少將的千年古城。

為什麼首要目標,不是虎牢關?

因為在虎牢關,還住著一位響噹噹的殺神。

河南道討捕大使,裴仁基!

他那裡,兵強馬壯,

因為他防守的區域和張須陀的不同,所以同為討捕大使,卻並沒有派兵參加圍剿瓦崗。

裴仁基的防守重點,在於虎牢、洛口倉、洛口一線。

李密,需要透過拿下滎陽來練兵、積累攻城經驗。

所以,裴仁基防守的虎牢、洛口倉,必定是他下一步走向輝煌的重要攻擊物件!

十里地的距離,如果按照大隋官軍的速度,也就是半個時辰的時間。

不過,這瓦崗軍攻擊滎陽的計劃,做得極其倉促。

所以光是收兵、分兵、整軍,再到準備軍資、武器,就花去了整整大半天約兩個半時辰的功夫。

一直到下午未時末刻,四萬兩千五百人,才正式動身。

因為要查探和開闢前道,殤便做了前軍,帶領自己的殤騎率先前出,直奔滎陽城下。

而中軍和後軍,足足走了一個時辰,才到達目的地。

此時,已經是下午申時三刻,也就是阿布前世的下午三點。

這個時節,按照合適的攻城節奏,已經不算是一個很恰當的時間點。

但,李密很不在乎。

堂堂四萬餘瓦崗大軍,搞不定一個只有兩千人防守的滎陽城,那實在是太看不起“蒲山公”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