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2章 考古 (第3/4頁)

加入書籤

動聲色地開始觀察對面談笑自若的何虎。

看看,對方會不會透露出什麼天神教的密辛,好叫自己利用。

“何先生,我們都很好奇,可否讓我們一觀你們如何考古,好讓我等開開眼界?”

李秀寧開口詢問道。

“這有何難?”

“不過這考古是個仔細工程,諸位沒有經過學習訓練,自是不能進入內部,但可以在探坑邊緣逗留觀看。”

“但有一樣,不可發聲說話,不可亂動亂踩,不可隨意挪動或撿拾任何東西?”

“如果想近觀探出物品,可等我們清理乾淨收拾妥當,就可以了!”

何虎沒有拒絕,但是也相應地提出了一些要求。

考古隊中午休息的時候,他又邀請四人吃了一頓他們豐盛的工作午餐。

雖然四人都已吃過,但嘗一嘗考古隊獨特的異域味道,倒也吃得精精有味。

讓後,何虎也依四人的請求,留他們在土窯中歇息,以躲避正午最毒辣的陽光。

等大家休息得差不多了,何虎便喊外邊的李虎,給四人找來四套嶄新的連體工作服,以及鞋子穿戴。

如此之後,何虎便帶領四人向堡內烽燧下的探坑走去。

這甕金置,是西漢中期的一座烽燧,也是一處比較大型的長城外軍事堡壘,突入大草原,北望匈奴人腹地。

這裡的數座烽燧,一直連線南邊居延澤的居延塞,北銜漢朝在草原上最大烽燧——光祿塞。

這條線路,也是草原民族南下路線中西邊的最重要必經之道。

故而,每一處都曾經爆發過無數慘烈的戰爭,誕生過一些未知的可歌可涕故事。

這些故事,沒有對錯和正義,只有對生存的敬畏和抗爭!

遊牧文明,因為不甘草原多災多難的困苦,從而尋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生存突破。

他們南下,固然也飽含著英勇冒險的探索精神!

農耕文明,因為基於保護自己的財產、穩定、政權的安全,因而奮起抗爭和主動出擊。

他們北上,也是充滿了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

他們,都值得敬畏和尊重!

漢代,這個區域設定了居延都尉、肩水都尉等一類的軍政建制。

同時,修築了無數塞牆和烽燧,連線張掖郡巴丹吉林沙漠南部的長城。

這裡,便是著名的居延塞。

居延塞,到了大隋早期,開始重新得到朝廷重視,但是深入居延海以北的地區,長期又處於與突厥人的相互爭奪狀態之中。

所以,前朝的塞牆、烽燧等建築,早已在東漢到南北朝之間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被遺棄。

最終,這些曾經輝煌的南北文明交鋒的見證者,在風雨雪霜之中,漸漸坍塌,化作廢墟和塵埃……

甕金置烽燧堡,修建在翁金河上游的左岸高地上。

東西長九丈、南北寬16五丈,烽燧居中,周圍是堡牆。

靠近烽燧的腳下,即靠近河岸的一邊,是一處廢棄的水井。

而在西邊和南邊,分別是三間結實完好的土窯、三間殘垣斷壁的牲口棚,以及西南角上那個相對破敗的倉庫。

那個倉庫,早就沒了屋頂和門框,但是上面罩著一層漁網和幾條毛氈,門框洞上也都蒙著灰色的紗簾。

裡面是什麼,倒是看不清楚,而門口也守著兩個空手但異常彪悍的武士。

東邊的堡牆下,也正是一大堆人忙碌的地方,塵土飛揚,熱火朝天。

幹啥嘞?

篩灰!

原來,這個看著巨大的黃土堆,下面竟然是烽燧中狼煙燃燒後清出的灰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