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產業 (第2/4頁)
久矣!
核心的原因,就是國家既缺銅(銅礦和冶煉技術),又不禁止私鑄錢幣。
而當年文帝確立的鈔關取樣的制度,開始在某些透過造幣獲益的貴族勢力的干擾下,很有所廢弛!
於是,按照廣皇帝和政事堂的意見,擬透過遍佈全國的隋通錢櫃,採用粟末地衝壓技術製造新幣。
是時,將發行足額的新五銖!
新錢紅五銖,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因銅量增加,且冶煉和配方技術先進合理,通體發紅,是為紅五銖!
屆時,將參照大隋立國初期文帝詔令,諸州邸肆關防之上,“皆令立榜,置樣為準。不中樣者,不入於市”。
不合規的,怎麼辦?
也不是沒收,而是讓官府鈔官和隋通錢櫃掌櫃現場估值成色,兌換成紅五銖。
不合樣者舊幣,即收歸,毀熔鍊出精銅入官庫,再送交粟末地衝壓造幣廠製造新幣。
至於透過金銀兌換的匯率,也依據舊例施行。
什麼舊例標準?
1兩黃金,兌換10兩白銀,兌換10貫紅五銖銅錢,也就是文紅五銖銅錢!
阿布估計,等紅五銖推出後,市場上的惡錢氾濫現象,就會得到遏制。
畢竟粟末地的衝壓造幣技術,是個超越時代的科技。
銅板製造的精度和難度是一方面,高噸位壓印機的製造又是一方面。
技術門檻,讓人們根本無法造出和樣錢一樣的紅五銖。
毛刺,花紋,輕重,規範,都讓人們一下子就能辨別出好壞!
當然,這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強力監督!
其他地方不好說,豫州、雍州、三輔地區、洛陽京師、遼東遼西,絕對沒問題!
這,也是個大買賣啊!
隋通鹽業,是在大業十二年年底,剛剛成立的商業實體。
文帝統一全國後,躬行節儉、輕徭薄役、休養生息,廢除鹽、鐵、酒的專賣,對食鹽既不專賣、也不徵稅,食鹽之利與百姓共享之。
廣皇帝,也繼續延續了這個政策。
但是,大隋的食鹽、鐵料、酒,並不便宜。
這,是由當時的製造技術、生產力水平決定的。
在前兩年,河東湖鹽生產出現了“墾畦澆曬”的新工藝。
阿布派人仔細勘察過,這裡自然條件優越,但生產規模極小,工具裝置簡陋,僅僅停留在小家小戶的小作坊狀態。
此時的鹽,什麼價格?
開皇年間,一斗鹽,差不多十五文,這個價格一直延續到楊玄感造反前。
隨著大隋造反事件日趨頻繁,鹽業的製造和運輸成本上升。
京師一帶的河中潞鹽,其價上升到一斗五十文,五年前還是二十文呢!
這時的鹽,主要是用銅鐵鍋蒸煮的方法造鹽。
人工、柴薪、器皿等製造成本,是鹽價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說,現在大隋煮鹽的成本,一斗大約是五文。
而其他暴漲的部分,則是運輸成本帶來的溢價,當然還包括鹽商的惡意抬價!
大隋的主要鹽產地,最出名的有7處。
張掖郡刪丹縣(山丹),金山郡巴西縣,巴東郡人復縣,蜀郡陽安縣,隆山郡仁壽縣,黔安郡彭水縣,河東郡安邑縣(河東鹽湖-潞鹽)。
其中,刪丹和安邑兩處為池鹽,其餘五處皆為井鹽。
可是按照阿布的前世記憶,大隋東部沿海地區,更應該是海鹽的盛產之地。
量大管飽!
可是,搜影的人一番調查下來,連前面七處都加上,大隋勢力範圍內能提供鹽的,也就14 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