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73章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第1/5頁)

加入書籤

在元夕節,也就是上元節,也就是正月十五的通宵慶典的時候,阿布見到廣皇帝。

他覺得皇帝的神色,不對。

不僅消瘦的厲害,就是精神也很不濟。

原本應該率領群臣,吟詩作賦、吹牛拍馬屁的廣皇帝,很少見的沒有獨領風騷,而是稍微一露面,就退了。

就是三月三的上巳節,也是草草收場,再沒有像以往那樣搞得聲勢浩大、烈焰熏天!

大朝會、中朝、小朝,他不再滔滔不絕、不再突發奇想、不再意氣風發……

逐漸的,他將權力和時間,慢慢轉移給自己的長孫——皇太孫楊侑!

這一轉變,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圍繞皇太孫建立起來的小朝廷政治,開始活躍在大隋的歷史舞臺。

這是一種是歷史性的嬗變!

在原有的歷史天空,這是不曾出現過的同朝權力交替!

很快,原先楊侑不曾補齊的東宮官職,被一一補齊。

而正朝三省六部之中,空缺的職位,也被一一補齊。

首先,楊侑的少師、少傅,分別被蕭瑀和楊義臣擔任。

空缺最嚴重的東宮十衛率,在全部補齊六率的基礎上,也被足額補齊。

東宮的班子,是完全按照史上最嚴格的太子府班底建立起來的。

與此同時,大隋朝原本並不完整的三省六部制度和人員配備,提前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加強。

隋初,以“尚書執行、中書出令、門下封駁”為初衷的三省中心政府運轉體系,正式形成。

這一次,伴隨著廣皇帝對政權的大規模放手,三省中的三員制衡之勢,正式得到確立和強化。

伴隨著政事堂這個機構作用的正式強化,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開始改變“國政全處於上”的局面。

他們主動參與政事堂公議的國政討論和制定,真正執行起了一個宰相應該具有的職能。

這種局面,原本是要在唐朝中期才能出現。

可現在,就在廣皇帝徹底變懶、躺平、生病之後,竟然奇蹟般地提前出現了。

這,是誰也料想不到的一個局面!

廣皇帝不攬權不獨斷,這是一個重大改革!

這個改革,一手推動者,竟然是大隋政治文化軍事經濟的思想大牛、這個時代最特立獨行、天馬行空的人——廣!

一切,從自己革起!

政事堂,是宰相們議事的地方。

政事堂會議,是常設的,基本上算是一個小朝,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議事機構。

廣皇帝設政事堂於門下省,參加政事堂會議的,是三省長官,即侍中、中書令、尚書令。

這些頂級高官,是帝國當然的宰相。

政事堂中,尚書令位置雖高,但無實權。

實際行使相權的,是中書、門下兩省的兩位重臣。

但不管怎樣,三人決策機制,是朝政管理制度改革上的一個巨大進步,有力的限制了一家獨大的危險。

被廣皇帝再次改造之後的三省六部制,也一舉成為了影響大中華帝權統治的政府機構標杆,被延續了近千年!

具體的情形,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門下省,中書省,這兩個部門,是大隋帝國政權的決策機構。

門下省。

審議機構,負責稽核政令。門下省長官,初為納言,現改稱侍中,副職為門下侍郎,也叫黃門侍郎。

門下省內設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拾遺等官,掌規諫。

中書省。

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中書省長官,初為內史令,現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