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87章 投向南部海洋的目光 (第4/4頁)

加入書籤

代舵和槳形舵兩種舵一統江湖。

平衡舵的出現,標誌著船舵發展的成熟。

但能在粟末地的遠洋和內河船上出現,完全是因為阿布的亂入。

這是一種絕對非時代性、跨越性、超前性的發明創造!

大中華古船的成熟平衡舵,按照原本的歷史,一直要到阿布前世宋朝的時候才可能出現。

現在,粟末地的這種平衡舵技術,已經開始向三個方向演變。

一是適應內河船航行要求的“麻秧子船”所用的那種平衡舵;一是適應遠洋船航行的體型大、設計精巧的不平衡舵;一是那種上半部分不對稱、下半部分對稱的半平衡舵。

第三,是開孔舵的發明使用。

開孔舵,就是在舵葉上開有數列菱形小孔。

舵葉兩側水流相通,從而在操舵的時候更加省力,而一點兒也不影響舵的效力。

最後,就是獨創性的水密隔艙的發明使用。

這同樣是伴隨阿布而來的穿越技術。

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單個艙區。

這樣就可隔開滲漏進水,不易傾覆。

同時,透過隔艙分裝貨物,利於配重,易於裝卸,還能加固船體。

用帆上,也是中西結合。

中國的帆船史,始於夏朝。

對於帆的解釋,最早見於東漢劉熙的《釋名·釋船》中。

“帆,泛也,隨風張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

吳國萬震,在《南州異物志》中有描述:

“外徼人隨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後沓載之。有盧頭木,葉如牅形。長丈餘,織以為帆”。

大中華的船帆,是四角帆。

帆的材質,也不是軟布,而是使用竹竿加強的“硬篷”,是一種獨特的帆骨設計。

四角帆的操作技術相對簡單。

因為四角帆固定在桅杆之上,只需要根據風力大小,來調整船帆的寬窄就可以。

大中國帆的型別,主要是撐條式硬帆,有長方形、扇形、上部扇形下部矩形的混合型三種,又稱為平衡硬式斜桁帆。

在帆的使用數量上,有單桅單帆、多桅多帆。

像漢朝,就出現了三桅三帆、四桅四帆,三國時期還出現了七桅七帆。

大隋時代,就是沿用的這些船帆使用技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