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6章 西漢衰亡 (第2/4頁)

加入書籤

漢末年的情況。】

【西漢的明確衰敗,是從漢元帝開始的。但是問題,早在西漢中期乃至前期就已經出現。】

【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土地問題。】

【縱觀整個歷史,很多時候迫使農民掀起起義的原因,都繞不開喪失土地這一點。哪怕在後來經濟發展的王朝,人們除了耕種也還能找到其他生計,但是土地就是農民的根本,也是每一個百姓的根本。】

【西漢的法律之中,禁止官田買賣,但是民田可以自由買賣,並且可以繼承。】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規定就成為了權貴之人不斷擴大自己土地的重要方法,這造就了兩個結果:】

【第一,自然是普通百姓不斷喪失土地,乃至徹底失去土地,或是變成佃戶,或是變成流民,求生無望,要麼就此邁向死路,要麼選擇揭竿而起,來個最後一搏;】

【第二,就是地方大族的勢力不斷擴大,地方割據加強,對中央朝廷的地位產生了影響,削弱了中央朝廷和皇帝的權力,加上他們還千方百計逃脫賦稅,這對於皇帝和中央而言,同樣不是好事。】

【事實上,武帝后期的農民起義,也有這樣的原因。】

【而為了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大族的影響力,武帝本人就頒佈了法令,禁止富商兼併和擁有土地。】

【在當時,鑑於皇帝本人的強硬,以及皇帝本人的威望,加之當時皇帝自身具有的無上權力,這道法令成功頒佈,並且執行了下來。】

【由此,民間的問題被短暫的壓制住了。】

【而在武帝之後的昭帝和宣帝,本人的能力也沒有問題,二者——或者說被授予權力的顧命大臣,均是能夠壓制住其餘大臣和地方大族的人,因而,在這期間,西漢的問題還沒有爆發。】

【但宣帝本人在位中後期,卻因為個人原因縱容乃至推動了其他勢力的發展,他本人在位期間或許還能壓制住,可換成元帝,一切就難以控制了。】

漢宣帝的風評,在漢朝之後的唐宋明清時期,並不全然光彩。

兩宋時期,一些士人見提到了漢宣帝的功過,只是搖頭:“其功也,確實為中興之主;但其之過何其之大,西漢之亡正由此始。”

他身邊的人對此並沒有什麼異議,在他們一群人之中,對於漢宣帝的評價是近似的——漢宣帝的功業確實煌煌,加之彼時西漢的情況,足以證明漢宣帝本人的能力和治國理想。

但是,漢家衰亂,又如何能夠脫離得了漢宣帝?

這並不是在指責漢宣帝選擇了讓漢元帝即位,事實上,選擇一個不那麼合適的繼承人造成的影響都在後面,而漢家的傾頹,在宣帝時期就已經有了苗頭,埋下了禍根。

倚重宦官外戚,且放任這兩者不斷坐大,又奢靡享樂,徵發民力和賦稅,加之誅殺功臣拒絕諫言……林林總總,這些過錯,又怎是中興之功可以蓋過的?

而明清時期,有關漢宣帝的負面評價,內容也變得愈發直接。

如果說唐宋時期,還較為婉轉,只是評論漢宣帝之功過行為的話,那麼明清時期有關於他的負面評價,內容就直接上升到了心性之上——

“恃才自傲,還喜好炫耀才能,喜歡聽到他人的過錯以便自己能夠彰顯自己明察秋毫……”王夫之一字一頓地寫下自己的評語,這些評語全部都是他在讀過漢宣帝的記載之後,從內心而發的感觸。

“用自己的私人喜好來管理國家,將國家寄託於此……大多數這樣做的皇帝,都最終使得國家傾覆。”

-

劉徹的指尖敲了敲案几。

看來,大漢自身存在的隱患到了那個宣帝時期,就已經很大了——這才導致犯錯的空間越來越小,人君幾乎不能犯下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