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杜伏威·輔公拓 (第1/2頁)
李淵沉默一瞬。
隋朝末年的各種起義軍,那可真是風起雲湧,什麼人都有;當然,能拉起一支隊伍且存續上一段時間的,多多少少都是有些才幹之輩,或許才幹的種類不同,但才幹本身確實是存在的。
但即便是這麼多起義軍中,李淵也依舊得出了一個結論:在通常狀態下,讀過書——不是死讀書讀死書除了讀書什麼也不會的那種——的人,殺傷力確實是要高於沒有怎麼讀過書的人的。
當然,那種天縱奇才、上天眷顧之輩不算。
隋末的好幾個起義軍首領,確實也沒有怎麼讀過書,但是其勢力的持續時間可也不短。
但說到底,這個名叫朱燮的崑山縣博士,帶著十多名學生起義,其殺傷力和對天下的影響力並不小。
朱燮此人能夠成為崑山縣博士,還能說動十多名學生跟隨自己,已經證明了他確實擁有些許影響力,也擁有些許威信;而一個正兒八經的讀書人,朝廷官員,也跑去參加了這一場反隋的起義活動……
這件事情的象徵意義要遠高於朱燮本人究竟能撲騰出的水花。
楊玄感雖然也屬於朝廷官員,但他與朱燮不同,他的行為代表的是朝堂中的另一批人;而朱燮,代表的是朝堂中、鄉野中的一批普通讀書人。
別的不說,你看,朱燮和劉元進、管崇聯合之後,直接就開始推舉劉元進為“天子”了!
這個名分開始有人佔據了,而非如其他的起義軍那樣,至多不過稱王,大多還都是將軍、某公等等。
啊,當然,打出了這樣的旗號的劉元進,完蛋的也很快……雖然也有可能是因為他佔據的地盤位於江南地區。
-
劉徹有些訝然:“隋軍的戰鬥力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他確實是被管崇起義後便派兵、還真的戰勝了隋軍的趙六兒所部給驚到了。
原本看到楊廣親征高句麗,三次未勝的時候,劉徹其實還並沒有這個疑惑。
因為楊廣多次未勝,其中相當大的因素不在於隋軍的戰鬥力本身上,而在於各種其他因素——比如,楊廣的錯誤指揮;比如,驚人的百萬大軍;比如,混亂與失效的後勤準備;比如,民間的憤怒和牴觸之情;比如,連年征戰而不顧民生所導致的反抗、混亂、戰鬥力急劇下降……
再加上,高句麗本身地處偏遠,又道路阻塞,加之高句麗本身的抵抗意願堅決、修築了各種防禦設施……
種種因素加起來,導致了隋朝三次遠征的不利。
還是那句話,高句麗本身就不是什麼特別好打的物件,隋朝自己還一片混亂各種扯後腿,沒有獲勝完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果隋軍在這樣各種不利因素集齊的情況下,還打贏了高句麗,獲得了勝利,甚至於把高句麗化為中原的一部分……那劉徹可能立刻就去向楊堅楊廣詢問隋朝軍隊的各種情況了。
若果真那般,那麼隋朝軍隊的戰鬥力簡直是不可想象。
但是現在,一個剛剛拉起人馬起義的人,還不是自己領兵前去,而是派自己的部下,就能夠帶兵擊敗隋朝的駐軍?
是這個趙六兒所部太過差勁,水平根本不行或者太過粗心大意完全沒有防備來襲;還是這個管崇所部太過優秀,那個陸顗同樣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劉徹對此好奇,但也並不心急。
著急也沒用啊,楊堅肯定說不出個結果,而楊廣,楊廣現在是一片沉默,誰也不理——至少沒有在“歷代·君主”中理會他人,不知道有沒有在隋朝自己的談天中理會楊堅。
與其問這兩人,或者問唐朝的人,倒不如等著故事發展,這些起義軍總要直面隋朝軍隊的,到時候就能得出一些結論了。
因此,劉徹直接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