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後勤問題 (第2/2頁)
烈聽到元朝再度被提起,還是一件壞事兒,頓時把這件事情記在了心裡。
在海上行軍,忽必烈大概猜到了是什麼事情:大元對日本,或者說東瀛的戰爭。
早前大元就與日本有過來往,要求日本稱臣,但是那邊一直不理會大元的要求,毫無回應,大元便決定對他們動兵。
之前,忽必烈就派出過四萬大軍去進攻日本,那一次雖然成功登陸,但是由於先期準備不足,最終只能退兵。
但是忽必烈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已經開始籌劃著下一次對日用兵了——而且這一次用兵,就是要將日本打到聽話才行。決不能再度半途而廢。
所以,這上面的“在海上遭遇大風,船隻折損而不得不退兵”一事,就是說的大元下一次的對日用兵?
關於天象這種事情,還得看看太史院有沒有什麼辦法。否則的話,進攻日本還需要從長計議才行。
-
趙匡胤則是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大宋沒能幹掉北面的遼國,沒能收復燕雲的原因:後來的大宋軍隊,竟然連糧草都搞不定了,那還說什麼?!
如果他這個開國皇帝,在開國初期兵強馬壯、精兵無數、將領輩出的時期,都沒能打下來北面的燕雲地區,且在他之後的太宗時期也沒能打下來的話,那大宋的軍隊水平多半會有一些下降。
通常而言,軍隊最強盛的時期,就是在開國階段——當然,在之後也不是不能繼續強盛下去,或者中途衰落一下然後又重新恢復強盛,但是這都要看情況,比如皇帝的水平、朝廷的制度、國家的情況等等。
大宋開國以來,趙匡胤是對武將有所忌諱的,他也並沒有打算讓武將手中能夠長期持有太多的權力。
但是一旦削減武將的權力,也必定會對武將和軍隊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這一點趙匡胤心知肚明,但是為了穩定大宋的局勢,不要再發生五代時期的情況,他覺得這樣做還是比較值得的。
想來,那個自己也是一樣的想法。
只不過,那個自己沒有想到的是,在自己活著的時候,乃至第二個皇帝在位期間,都沒能攻下燕雲地區,大宋就只能接受這個結局,無力重振聲勢了——除非出現一個天資過人的皇帝,能夠把大軍重新操練起來。
只不過……後來的大宋軍隊和朝廷竟然都落到了那種地步了嗎?
連行軍作戰所需的後勤糧草問題,都搞不定?
大宋如果作戰,很大機率也是在邊疆地區、頂多是稍稍離開一點本朝疆土,這種情況下,後勤線幾乎就是在國內,在國內的後勤都能出問題?
或者,稍稍離開一點大宋的疆土,後勤線就保不住、或者出問題了?
趙匡胤覺得,即使大宋的武力有所衰落,即使對武將和軍隊有所壓制,那後來的大宋也不應該到了這個地步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