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05章 天人合一 (第2/2頁)

加入書籤

沒有讀書他們心安理得去做,讀了書他們還會去做嗎?

也可以加大差俸,可如此一來就是放縱慾望,早晚有天大明百姓只會向錢看齊,只會變得利慾薰心。”

“讀書明理,若不讀書他們怎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天下之人都是愚夫愚婦,你是我也是,向錢看有何不可?

趙尚書覺得,單靠朝廷教化,佛性自足、中和之境、見素抱樸百姓都能知道何意,都能做到嗎?”

“有何不能?君子之道費而隱!方司柬也在雲南教導君子之道,何以如今又要讓百姓追求外在?

你當明白,有一想得二,慾望永無止境。”

“下官是有教導,可有多少人去做?趙尚書看看奉天殿內,包括陛下在內,有多少人能做到中庸,又有多少人渾渾噩噩,被自己情緒所控,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朝堂諸公都做不到的事,為何要強求百姓去做。

大明有禮法、有律法足以讓百姓不至於墮入罪惡,向錢看齊有何不可?”

雙方就中庸之道展開辯論,聽的朱元璋雲裡霧裡,甚至有些官員也是不明所以。

茹太素對著一旁薛祥輕聲詢問:“薛尚書,這兩人引用儒釋道三家辯論,我怎麼就聽不懂?

見素抱樸跟中庸有什麼關係?”

“中庸其實只有一箇中,也就是性,天命之謂性,這個性不是荀子和平常人所言的性善性惡,而是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無善無惡,所以大學裡才會說,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便是無善無惡。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怒哀樂是情,被情所控便不是中,便不是本性。

嬰兒餓肚子啼哭,可他飽了之後便不哭,也不會想過去我餓過肚子,也不會想未來會不會再餓肚子,這就是發之皆中節、謂之和,所以老氏才會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你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與天地萬物一樣,都是無善無惡,現在我們所作所為其實都是被情所控只是我們不自知?”

“不是無善無惡,而是沒有善惡這個名,名可名、非常名,善惡只是我們賦予的。

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都沒有善惡之說,所以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言說的是天人合一,也是道家所言的自然。

方司柬在雲南所教導的聖賢一言,便是如此,中庸的誠、大學的格物、老氏的無為、都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步驟。

達到這個境界,情便不會沉浸在過去和未來,遇到任何事都覺的是正常,任何事你都能接受。

易的變、佛家的無常,都是告訴我們天下無時無刻不在變,任何變化都可以接受。

儒釋道三家說的都是迴歸本性,使天人合一,這也是儒釋道三家能一直傳承下來的原因。

而法、墨等諸子百家被歷史所拋棄,是他們沒看到天性與人性一致,這才被拋棄。”

“所以孟子所言的性善與荀子所言的性惡,不是一個意思?”

“自然不是!按理學所說,荀子所言的是氣,而孟子所言的是理。

孟子把品物流行、萬物化生當做善,所以才說天性本善,人的性是天賦予的,所以說人性本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