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92章 臨走之前 (第1/2頁)

加入書籤

安南國暗潮洶湧,而大明也不遑多讓,真定藁城的一處院落內,趙民言在紙張上快速寫字。

忽然,門口響起一道聲音:“叔父,已經安排妥當,隨時都可以離開。”

“進來!”

趙民言淡淡應了聲,便繼續寫信,他需要在離開之前,送一份禮物給錦衣衛,讓他們將目光完全從趙家移開。

“叔父,家中女眷和孩童已經分開出發,到時會在龍安府碰面,我們什麼時候走?”

片刻後,趙民言停下手上動作:“我們再等兩天,家裡的產業不能就這麼浪費,得利用它們為我們爭取時間。”

趙安陽臉上掛起一絲疑惑:“產業不該繼續經營嗎?一旦變賣產業,錦衣衛必定會注意到。

大伯好不容易將監控趙家的錦衣衛引開,這時候不該再節外生枝。”

“沒有變賣,而是想了個辦法送給林家,京城林家與方時關係甚密,看看能不能透過他們將方時拉下馬。”

“陛下為何會同意那種土地政策,他就是最大的地主,將土地收為朝廷所有。

那麼所分封的那些皇子將來不也一樣要要交出土地,葉伯巨不是白死了?

而且這與王田制並無不同,王莽之敗陛下不可能不知道。”

趙民言端起茶淺淺抿了口,接著輕聲解釋:

“不一樣!王田制是所有土地均為朝廷所有,而方時的土地政策,土地還在百姓手中。

只是由個人轉變成村集體或裡集體,朝廷想要徵收土地,都得向百姓發放補償。

單單這一條,就能讓那些無地或土地少的百姓站在他們這邊。

漢時世家地主眾多,百姓依附世家、地主而活,沒有自己的想法,容易被煽動。

而如今大明讀書人眾多,加之各里都有退伍將士解讀邸報,那些地主想要煽動無地的百姓,沒有以前那麼容易。

所有政策沒有優劣之分,失敗的政策往往都屬於時機未到,成功的政策也不代表一直會成功。

正如王充所言: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嶽武穆若遇昭烈帝,你不會含冤而死;諸葛丞相若不遇昭烈帝,必然青史無名,這就是時運,用在政策上亦是相同。”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忽然,趙安陽彷彿想到了什麼,驚撥出聲:

“這麼說軍隊識字、英烈碑、承志部其實都為了拉攏那些無地百姓?

若沒有這些,他這條政策必定不能在大明實現,那些地主會蠱惑無地農民,將整個大明掀翻。”

趙民言輕嘆一聲:“偏偏是開國之初出了個方時,若是其他時候,變法都不可能成功。

這幾封信讓人送到朵甘,既然離開大明,茶馬司那邊與其留著給別人,還不如激起大明與烏斯藏的矛盾。

我們到暹羅後,或許可以透過暹羅的力量,讓方時一直待在雲南。”

“是!”

大量的產業失去,趙民言不可能就這麼算了,然而形勢所迫,他也只能透過其他國家來對付方時。

他知道,在大明國內,不管是造反還是逼宮都不可能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大明拖入戰爭泥沼中,讓大明不敗而潰。

方時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時不時在奏疏中提醒朱元璋不要雙線作戰。

就像現在,方時又在奏疏上隱晦提醒朱元璋蒙元不足為慮。

將手中筆放下,方時心裡思忖:

[老朱不是傻子,只要蒙元不來寇關,暫時不會再起大軍去滅蒙元。]

[讀書人缺口太大,也不知道老朱會不會送些讀書人過來,實在不行把空印案的官員送過來也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