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95章 朱雄英一針見血 (第2/3頁)

加入書籤

雄英指著趙大的土地說道:

“爺爺,朝廷的土地分為兩種。”

“一種是趙大這種在官登記造冊的熟田。”

“數量是永遠不會變的。”

“另一種就是老百姓自己開的荒地。”

“熟田歷朝歷代都有魚鱗冊在。”

“不會多也不會少。”

“荒地卻歷朝歷代都在增加。”

“然而真實情況卻截然不同。”

“儘管有不少百姓開墾荒地,但是朝廷的魚鱗冊上的土地總數。”

“卻沒有多大的變化,甚至在王朝末期,不增反減。”

“而這其中,就是因為有隱田的原因。”

“朝廷優待士紳,減免有功名之人的賦稅。”

“這讓很多人想著如何把土地投獻到這些有功名之人的名下。”

“以此來躲避朝廷的賦稅。”

“當然,這只是明面上的,朝廷要是想查,終究還是能夠查到的。”

“真正令人擔憂的,恰恰是朝廷查不到的地方!”

朱元璋不由得心生好奇:

“朝廷還有查不到的地方?”

朱雄英點了點頭:

“一個縣比如說有五萬畝土地。”

“每次丈量土地的總數都是五萬畝。”

“朝廷會不會派人重新丈量一次呢?”

朱英饒撇了撇嘴說道:

“既然都是五萬畝,那還有什麼重新丈量的必要?”

“只要總數對得上不就行了?”

朱元璋也深以為然。

丈量土地是個大工程,短則一兩年。

長則數年,所以輕易不會重新丈量土地。

包括現在大明丈量土地。

也不過是為了推行一條鞭法罷了。

朱雄英聞言說道:

“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

“這些胥吏為什麼會有操作空間。”

“就是因為朝廷不會因為總數不變再丈量一次。”

“剛才我為什麼要問修繕銀的事。”

“因為修繕銀就是這些人玩貓膩的手段!”

“每次丈量土地,朝廷和當地 官府都會撥付修繕銀。”

“用來校準丈量工具。”

“然而這些卻成了這些胥吏斂財的手段。”

“百姓使銀子了,他們手裡的尺子就緊一些,土地畝數自然 就準確一些,”

“百姓不使銀子,他們手裡的尺子就鬆一些,土地畝數也就上來了。”

“那兩個胥吏為什麼臨走的時候要問趙大有沒有修繕銀。”

“就是想用這些手段再敲詐一番。”

“若是 趙大能夠掏的出這份錢,那五畝六分就會重新變成五畝。”

“只可惜,趙大掏不出這份錢,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家的地從五畝變成五畝六分。”

朱英饒依然不敢相信的說道:

“可是這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多出來的六分地,還是要登記造冊的。”

“將來在魚鱗冊上就會多出來六分地。”

“對他們又沒有半分好處!”

朱元璋的眼中閃過一絲寒芒。

已經想到了一些東西。

果然,朱雄英搖了搖頭說道:

“二姑,你錯了!”

“從百姓手裡多量出來一分的土地。”

“就能從士紳的土地裡少量出來一分。”

“原本的一畝加一畝,變成了九分加一畝一。”

“總是還是這個總數,但是百姓和士紳們需要交的賦稅數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